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评论文集 > 本网评论员 > 子衿 > 正文
中经搜索

1980:“和平与发展”奠定中国外交新格局

2008年12月01日 17: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子衿

    专题: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述评之1978 1979 

    如果我们尝试用1980年的中国视角去观察世界,就会发现当时的世界格局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来说并不有利。相反,在改革开放初期,国际局势显得异常紧张而纷乱。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局面,刚刚迈上改革开放征途的中国必须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从全球角度而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外交走向被世人广泛关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美建交等重大事件无不牵动全球每个国家的神经。作为一个拥有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和幅员极其辽阔的大国,作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的态度至关重要。

    对中国自身来说,改革与开放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双重发展命题。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内的改革与对外的开放要求我们必须走出之前相对封闭的国门,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当然,这离不开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作为基础。

    在风云际会的1980年,中国外交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并为整个八十年代前5年定下了基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这个态度对于此后一个相当长时间内的国际外交格局的形成与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显而易见,世界和平是中国谋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而要实现世界和平,则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因为,1980年,美国与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始终在左右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世界人民随时处于世界大战阴云的笼罩之中。此外,地区性的争端和局部战争频繁爆发。1979年11月,美国与伊朗发生人质危机,12月27日,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苏军入侵阿富汗事件,加上更早的中东问题,一系列地区冲突接连爆发出来。

    面对全世界范围内争端此起彼伏的现实,中国的声音既坚定又有力!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作题为《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时提出了我们在整个80年代要做的三件大事,其中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始终要作为一项严峻的任务摆到我们国家和全国人民的日程上面。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中国致力于将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但是,当时中国的领导人同样深刻地洞察到,没有和平的大环境就无法使我们集中精力搞发展。严峻的国际形势预示着整个八十年代都可能一个是全球动荡、充满危机的时期。在当时的氛围之下,争取世界和平,为中国经济建设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显得既困难又重要。

    困难没有让中国却步!1980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表示,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不称霸,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坚决反对霸权主义。时隔3天,邓小平在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时说,“看来国际上还要经历一些风浪,就我个人来说,看远一点,采取有效措施,80年代的危险可以渡过,不是不能渡过的。争取20年的和平环境需要联合努力,需要行动有力和有效。”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新中国的外交,历来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全球战略,提出问题、考虑问题,而不是仅从中国自身的利益出发制定外交政策。行走在改革开放征途上的中国,用发展的眼光,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谋求一个比较长期的和平环境,符合当时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期望,同时也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因为,贫穷是永远无法提升国际地位的。只有经济上的强大,才能促成政治上的强大,并实现外交上的强大。

    反对霸权主义与争取和平环境,为中国的发展赢得时间与空间,成为当时中国外交的核心政策。改革开放的历史车轮已经隆隆作响,不可能再倒退回去。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1980年,中国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相关评论: 
    宝钢1978——开启中国钢铁工业腾飞之路

    1979:“包产到户”,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关键一步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