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评论文集 > 本网评论员 > 吴吴 > 正文
中经搜索

1989:那样的年代 那样的诗

2009年01月05日 17:1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吴吴

 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述评之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人们可能不知道曾经有一位叫查海生的诗人,但很多人都读过海子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创作于1989年1月13日。然而在短短的两个月之后,3月26日,他就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结束了他25岁的年轻生命。这也成为当年文化界最具轰动效应的事件。

    一位天才的诗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然而,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凭着对生活敏锐的观察与体会,凭着源源不断的才思与灵感,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创作了500首抒情诗、7部长诗以及小说、戏剧、论文共计200多万字的作品,还曾获得《十月》文学奖。他的诗歌充满了理想主义,又带有对现实的理性思考;饱含年轻人对人生的浪漫幻想,同时又充满了对于精神家园的探索与追寻,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当代诗歌改革的第一人”。海子的诗歌之所以会在那个年代被广为传诵并流传至今,还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起。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诗歌的黄金时代,除海子外,芒克、多多等一批年轻诗人先后涌现出来,形成了“白洋淀”派。同时,朦胧诗也悄然流行,北岛、顾城、舒婷等诗人脍炙人口的诗作层出不穷,《回答》、《致橡树》、《麦地》等诗歌在年轻人中广为传诵。在朦胧诗中,最受欢迎的当属席慕容的诗。可以说,那时的年轻人有两件大事:背英语、背席慕容诗。

    席慕容的诗为何能那么流行呢?席慕容的诗歌极具温柔浪漫情怀,能够满足年轻人对爱情的美好幻想。她的诗歌诉说了豆蔻年华的旖旎心情,有着淡淡的哀愁,也有着丝丝的甜蜜。“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读着这样的诗句,连眼神也会不由自主变得温柔起来。那些爱情中的喜悦与惆怅、欢欣与黯然,都被诗人以自然流畅、清新贴切的语言一一道来,这些诗句也成为伴随一代年轻人成长的经典作品。

    海子与席慕容等诗人生活的年代是一个“人人作诗”的时代,那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热爱诗歌。民众对诗人的崇拜与追捧,一如现在“粉丝”们对明星的狂热。1986年《星星》诗刊主办的十佳青年诗人颁奖场面就非常火爆——诗迷们抬着叶文福往天上抛;北岛不得不跑到后台避开这些热情的“粉丝”;顾城躺在地上高呼“反对个人崇拜”。据说当时有个小伙子一直跟着他们,最后居然掏出一把匕首戳进自己的手背,说:“我要用我的血,让你们看到我对你们、对诗的热爱!”

    当时有很多年轻人成为朦胧诗的拥趸,但也有不少反对者,诗坛元老臧克家就曾撰文质疑朦胧诗的流行。公刘也在当时发表了《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对某些诗歌中包含的思想情感以及表达方式表示“骇异”。但无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抱着兼容并包的态度来讨论这些文化现象,这种有益的争论反而促进了诗歌的进一步兴盛。

    这样一个诗歌黄金时代的产生,要追溯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使我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事业都取得了飞速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日益高涨,对文学的热情也随之一股脑地爆发出来。当时的学术气氛也比较自由,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平台。

    那个年代宽松的诗歌创作环境,孕育了那样一批优秀的诗人,带来了我国诗坛的全面繁荣与复兴;那个年代的思想意识解放运动,不仅迎来了诗坛的又一个春天,更带来了文艺界的百花齐放。
(责任编辑:吴燕辛)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