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那样的年代 那样的诗

2009年01月05日 17:1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吴吴

 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述评之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人们可能不知道曾经有一位叫查海生的诗人,但很多人都读过海子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创作于1989年1月13日。然而在短短的两个月之后,3月26日,他就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结束了他25岁的年轻生命。这也成为当年文化界最具轰动效应的事件。

    一位天才的诗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然而,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凭着对生活敏锐的观察与体会,凭着源源不断的才思与灵感,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创作了500首抒情诗、7部长诗以及小说、戏剧、论文共计200多万字的作品,还曾获得《十月》文学奖。他的诗歌充满了理想主义,又带有对现实的理性思考;饱含年轻人对人生的浪漫幻想,同时又充满了对于精神家园的探索与追寻,他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当代诗歌改革的第一人”。海子的诗歌之所以会在那个年代被广为传诵并流传至今,还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起。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诗歌的黄金时代,除海子外,芒克、多多等一批年轻诗人先后涌现出来,形成了“白洋淀”派。同时,朦胧诗也悄然流行,北岛、顾城、舒婷等诗人脍炙人口的诗作层出不穷,《回答》、《致橡树》、《麦地》等诗歌在年轻人中广为传诵。在朦胧诗中,最受欢迎的当属席慕容的诗。可以说,那时的年轻人有两件大事:背英语、背席慕容诗。

    席慕容的诗为何能那么流行呢?席慕容的诗歌极具温柔浪漫情怀,能够满足年轻人对爱情的美好幻想。她的诗歌诉说了豆蔻年华的旖旎心情,有着淡淡的哀愁,也有着丝丝的甜蜜。“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读着这样的诗句,连眼神也会不由自主变得温柔起来。那些爱情中的喜悦与惆怅、欢欣与黯然,都被诗人以自然流畅、清新贴切的语言一一道来,这些诗句也成为伴随一代年轻人成长的经典作品。

    海子与席慕容等诗人生活的年代是一个“人人作诗”的时代,那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热爱诗歌。民众对诗人的崇拜与追捧,一如现在“粉丝”们对明星的狂热。1986年《星星》诗刊主办的十佳青年诗人颁奖场面就非常火爆——诗迷们抬着叶文福往天上抛;北岛不得不跑到后台避开这些热情的“粉丝”;顾城躺在地上高呼“反对个人崇拜”。据说当时有个小伙子一直跟着他们,最后居然掏出一把匕首戳进自己的手背,说:“我要用我的血,让你们看到我对你们、对诗的热爱!”

    当时有很多年轻人成为朦胧诗的拥趸,但也有不少反对者,诗坛元老臧克家就曾撰文质疑朦胧诗的流行。公刘也在当时发表了《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对某些诗歌中包含的思想情感以及表达方式表示“骇异”。但无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抱着兼容并包的态度来讨论这些文化现象,这种有益的争论反而促进了诗歌的进一步兴盛。

    这样一个诗歌黄金时代的产生,要追溯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使我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事业都取得了飞速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日益高涨,对文学的热情也随之一股脑地爆发出来。当时的学术气氛也比较自由,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平台。

    那个年代宽松的诗歌创作环境,孕育了那样一批优秀的诗人,带来了我国诗坛的全面繁荣与复兴;那个年代的思想意识解放运动,不仅迎来了诗坛的又一个春天,更带来了文艺界的百花齐放。
(责任编辑:吴燕辛)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