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社会科教 > 正文
中经搜索

有位作家叫“莫言”

2009年12月19日 09:19   来源:解放日报   郝铭鉴
    莫言我是见过的,还在一个桌上吃过饭。别看他一脸农民的憨厚,只要打开话匣子,绝对是位“侃爷”。我曾听过他在天津大学的演讲,那天他从家乡高密谈起,一路潇潇洒洒,谈近代历史,谈小说创作,真个叫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主持人让他用一句话作结,他随口就来了一句“天大地大不如天津大学大”,大匠运斤,机趣横溢,赢得全场掌声雷动。这样一位能说会道的作家,偏偏取了个笔名叫“莫言”。

    莫言本人曾作过解释,他说这个笔名和少年时代的一段生活经历有关。不过,在我看来,这与其说是个人的选择,不如说是在无意之中,透露了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取向。不相信吗?那我问你,毛泽东的女儿叫什么名字?毛泽东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李敏,小女儿叫李讷。这两个名字可不是随意取的,它们来自《论语》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连毛泽东都信了孔夫子的话,推崇这个木讷的“讷”字,那作家让自己的笔名叫“莫言”,有什么可奇怪的?

    当然,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开始并非如此。“不学诗,无以言”,那时候的社交语言一定充满诗意。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涌现过一批纵横捭阖的演说家。孔夫子也许是针对这一现象而提出“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吧。然而,随着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建立,随着一项项“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政策出台,中国人终于学会了“三缄其口”,并且把木讷视为一种修养,一种品德。于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少说为佳”成了我们的“祖训”。一个人要是嘴皮子利索一点,他得到的往往是高谈阔论、花言巧语、巧舌如簧、夸夸其谈之类的恶谥。在日常生活中要斥责一个人,最常用的一句话便是:“你给我闭嘴!”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无声的中国》,“无声”正是“闭嘴”的结果。

    文化传统有着顽强的渗透力。记得当年在学校读书时,老师都要求学生挺直腰板,把双手放在背后,“鸦雀无声”被视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学校和家长重视的是学生的外语记忆能力、数学解题能力、语文背诵能力、书面写作能力,而唯独不重视口语表达能力。结果,文章可以写得花团锦簇,辩论场上却是口将言而嗫嚅。国际友人韩素音曾为中国学生的“老实”感慨,她说,在该说话的场合,中国学生往往表现为下意识的“不吭声”,不敢说话也不会说话。

    再比如说干部选拔。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培养和选拔干部有着严格的程序,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政治审查、业绩考核、群众评议,直至推出公示制度,不可谓不慎重,不可谓不周密。然而,口语表达能力却还不是一项必须考虑的条件。2004年9月,“首届世界大城市高层论坛”在我国江苏南通举行。这届论坛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凡是中国市长发言,与会代表都会接二连三地离场,到外面喝咖啡、抽香烟。新华社记者为此作了个调查,原来人们认为中国市长说话缺乏个性,不但习惯于“穿靴戴帽”,而且采用的是千篇一律的“话语系统”。“论坛”结束以后,《中国青年报》曾发表了一篇别具一格的报道:《中国市长亟待提升说话水平》。

    一个人的“说话水平”,其实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了这个人的素质。善于口头表达的人,那是和他的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和经验丰富分不开的。当年在口语表达方面,毛泽东的风趣、刘少奇的醇厚、周恩来的机智、陈毅的豪爽,都曾成为国人的骄傲。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交际的社会,口语能力更成了一种生存能力。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作为一个作家,你尽可以取名叫“莫言”,但在社会生活中,还是要能言、善言、敢言。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