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社会科教 > 正文
中经搜索

《蜗居》“错”在太赤裸裸

2009年12月11日 10:10   来源:中国网   岳振
    据说,广电总局有官员批评电视剧《蜗居》是“靠荤段子、官场、性等话题来炒作”,社会影响低俗、负面。还据说,2009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电视剧奖”评选结果,《潜伏》、《我的兄弟叫顺溜》、《北风那个吹》、《人间正道是沧桑》、《走西口》和《我的青春谁做主》等六部电视剧获奖。

    我承认,“中国最具影响力电视剧奖”的确具有很大影响力,人们也津津乐道,但是我们拿同题材的《蜗居》和《我的青春谁做主》来做一个比较,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被掩盖的残酷都是被定性为“低俗”的。

    《蜗居》用一种赤裸裸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感受了社会那些见不得人的阴暗面,其实,在《蜗居》中,“低俗”的东西让人心酸,丝毫没有让人“误入歧途”的意思,恰恰相反,那些东西更是在唤醒世人沉没已久的良知,虽然有点一厢情愿,但人家电视剧就是有这个意思、就有这种强烈的意愿。

    再回过头来看《我的青春谁做主》,我承认,这部电视剧具备“激励”功能的各种要素:乐观、努力、不放弃,对生活充满信心。但是有没有看到,《我的青春谁做主》表达的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这帮年轻人一个个的不愁吃不愁穿,甚至动不动就能动用一些在穷人看来根本就是不可思议的资源,理想之类的东西在里面仅仅是个陪衬而已,甚至可有可无。这样的“主旋律”,或许就真的仅仅是娱乐大众而已,有什么可以值得“表彰”的?

    当然,官员有官员的难处,在任何地方都不能为“低俗”说话,这也是某些官员的处世原则。但是在一个的的确确存在《蜗居》所表现矛盾的社会里,批评表达真实存在的艺术作品,从来都是让人所不齿的。《我的青春谁做主》说白了就是一张虚幻的画皮,除了漂亮的女人“优秀”的男人,以及一丁点惺惺作态的“奋进宣言”,不会给观众留下像《蜗居》一样让人深思的社会忧虑。

    那么,什么叫“靠荤段子、官场、性等话题来炒作”?我不懂,我记得《奋斗》播出后,很多人说根本就不应该叫“奋斗”,说里面的主人翁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还谈得上奋斗?其实,依我之见,这样的看法是小看的电视剧编剧的用心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奋斗》的剧名和剧情都是一个反讽,这才是一个高明的电视剧作品,既用一帮偶像派演员赢得不菲收视率,也为不满现实处境的人们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还没让有些官爷说闲话,一箭三雕。

    从这个意义上讲,《奋斗》比《我的青春谁做主》有意义多了。但是为什么《奋斗》没能得到官爷的赞赏?想想看,估计是《奋斗》剧情也涉及官商勾结和地产商的残酷,因此让某些人十分不爽。但是“奋斗”这个词语很“主旋律”啊,因此,我说这部电视剧比《蜗居》拍得要高明,高明得让某些人干生气却无能为力。

    《我的青春谁做主》这样的马屁作品也在号称“《奋斗》2”,我实在没想明白是为什么。当然,我这样说,可能有点过分,但是从社会反响来看,我似乎并没有说错。

    言归正传,如果把《蜗居》定性为“低俗”,那就不应该让其审查通过,更不应该让其在电视台播出。恕我斗胆猜测,后来有关方面遮遮掩掩地试探全国人民说“要封杀”之,然而最终是以剪掉“低俗”台词和画面,继续播出。这就让人很纳闷,作为电视剧审查的主管机构,广电总局的人为何要自己抽自己嘴巴?

    《潜伏》让观众大呼过瘾,最近的很多抗日题材电视剧更是把观众逗得不亦乐乎,在某种自尊心上得到极大满足。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沉迷在这样的历史题材的虚幻故事里?这个问题,恐怕需要我们的文化学者、社会学者拿出若干课题来,深入研究,方能解开深刻的社会根源。

    但是我想,有一个现实是不需要拿出巨额的研究资金来浪费的,那就是当太多的生活在房贷高压和生活高压下的观众,在奔波了一天之后,看看这样的“振奋人心”的电视剧,会忘记很多生活的艰辛的,这,权且当作《潜伏》、《我的青春谁做主》等之流的“受到表扬”的电视剧的最大功用吧!

    我想,不管你是谁,你都要允许《蜗居》类的“低俗”电视剧的存在,因为它同样有平衡社会心理的功能。比如,我就觉得《蜗居》编剧的“社会责任感”很强烈,他(或她)让“有型有范”的腐败分子身败名裂,让那些得到小恩小惠便要以身相许还觉得高尚而幸福的二奶们“断子绝孙”,这,绝对是一个警告!

    我记得赵本山《不差钱》出来后,很多高级知识分子跳出来说“低俗”,甚至说赵本山“犯政治性错误”。赵本山还算能忍,只一句轻轻的“他不懂小品”做回应,我觉得赵爷很有肚量,至少他没有发动群众出来攻击那些批评他的人。本来,很多人就是想借此机会出出名,但赵本山没给机会,最终,只是让那些人想落汤鸡一样,可怜又可笑。

    我们的官员,千万不要学这样的人,抓住机会就想出名,以批评人家来出名。我想,这应该是做官的人最忌讳的吧!当然,批评是一种很正确的态度,我们现在也需要批评,但是千万注意,不要把这样的批评拿出来当作抽自己嘴巴的工具,这不叫“自我批评”,这叫“出尔反尔”,从来为世人所唾弃。如果实在看不惯,请您另谋高就吧!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