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矿泉水瓶砸出听证会真相

2009年12月11日 06:52   来源:京华时报    李天扬
    刘天晓一“砸”成名。

    但,刘天晓怒砸矿泉水瓶,并不是想成名,只是想说话。据报道,在哈尔滨水价听证会上,刘天晓一直得不到发言机会,他愤然砸了矿泉水瓶,以示抗议。而在这个听证会上,13名所谓的“消费者代表”中,只有他一人对水价上调表示反对。

    比起以前价格说涨就涨,现在,多了一个听证会的环节,不能不说是进步。但是,对听证会,公众很快就从满怀期待到普遍失望。听证会变成了“涨价会”。像事先约好了似的,各地的听证会,持反对意见的人数惊人一致——仅有1人。比如:长沙市自来水涨价听证会上,28名听证代表,1人未到会,26人同意,仅1人反对;江苏省常州市听证会讨论自来水涨价方案,28名代表中,仅1人有异议;洛阳市召开城市供水价格改革调整听证会,18名代表中,仅1人反对——这也太巧了吧?

    如果上网看看,就不难发现,反对涨价的比例,要高得多。因此,这样的听证会备受质疑、广受奚落。说得俏皮些,是民意“被代表”。

    这一次,在哈尔滨,刘天晓怒砸矿泉水瓶,砸开了听证会的冰山一角。据记者调查,在13名“消费者代表”中,“下岗职工”是退休干部和社区干部;“退休职工”是企业董事长,而那个“律师”,却在全国律师网站查不到他的大名。

    难怪,这些“代表”会同意涨价;难怪,主持人老让这些“代表”发言;难怪,反对者只有一人;更难怪,刘天晓要砸瓶抗议。

    不得不问,召开听证会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听证会的代表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听证会“仅一人反对”的结局是不是事先设计好的?我们期望,刘天晓这一“砸”,能“砸开”听证会的真相。具体到这一次哈尔滨水价听证会,既然有这么多疑点,就必须向公众说明事实真相,如果真有猫腻,就应该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当然,听证会也有必要重开。

    有时候,一个人的遭遇和行动,会带来制度性的变革。

    比如,孙志刚之死,终结了收容遣送制度;比如,孙中界剁指,终结了“钓鱼执法”。但是,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我们不能总是让公民付出生命和鲜血的代价吧?

    但愿,小小一个矿泉水瓶的分量,也足以驱散罩在听证会之上的那层疑云,使得听证会的台前幕后,都见得了阳光。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