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推荐制”唯分是举是意料中事

2009年11月23日 07:08   来源:红网   于立生
    北大推出中学校长推荐学生上北大制度本在使一些偏才、怪才能上北大,然而实际操作中,推荐已变成一场考试分数的大比拼。日前重庆南开中学校长感慨,因为受到诸多限制,他不得不采取以分数来作最后定夺。(11月22日《重庆晚报》)

    出现这样的状况,实为意料中事。“校长推荐制”的选拔对象说是“综合素质优秀”、“学科特长突出”者(偏才、怪才),一脉相承于自主招生改革的推行初衷——令高校招到“个性相符”的学生。但自主招生改革推行七年迟滞不前,乏善可陈,鲜有高校突破一本线录取学生的,最后还是在沦为“唯分是举”。即以武汉几所部属高校来说,武大招办负责人今年曾说:“没有达到湖北省的重点线……不会破格录取……一旦开了低分招录的口子,就可能招来一些通过自主招生测试,但没有达到重点分数线的学生找学校扯皮……给学校带来很大的压力”,另所高校招就处负责人也直言:“最头疼的是学校与家长联合造假,平时成绩单、获奖证书、个人专著、科技发明注水严重……一旦开了一本线下可以录取偏才的口子,报名材料造假的学生有可能增加,也可能会令部分有背景的学生钻空子”。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也无不如此。

    而今虽然是北大“放权”给中学校长了,但几乎是有着同样的顾虑,在大学都不敢“不拘一格”,又如何能指望中学就能够单兵突进?重庆南开中学校长宋璞即称:“非不能也,是不敢也!”“压力非常大。外界对校长的猜忌,公众对学校的不信任,都让他感到难以按照自己个人的意见自主进行推荐。”“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其考试分数未必能达到北大的录取标准。这样的学生北大敢录吗?就算录取了,其他学生和家长没有意见吗?”;巴蜀中学校长傅唯泉也表示:“啷个搁得平就啷个搁!”所以首名“实名推荐生”南京师大附中的匡超是“3年前进校的成绩是全校第一,现在还是全校第一!”的,武汉的华师大一附中、武汉二中、武汉外国语学校推荐的也无不是尖子生,而今重庆南开中学、巴蜀中学也是步了后尘。

    实行自主招生的高校,目前发展到76所,多为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满三年的“985工程”高校,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有权限的,大学是给论资格,分等级的。而与之一脉相承的是,具自主招生权限的北大施行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圈定13省市39所中学,也就是并非各地中学都有资格的,就是在这13省市内也并非每所中学都有资格的,——中学也是给“论资排辈”了的。但是既然是要选拔偏才、怪才,其隐含的逻辑也就当为“英雄不问出处”。难道偏才、怪才还能限定为此地、此校有,而别地、别校就定没有?说“中学名校”盛产“考霸”有人信,说偏才、怪才也是“中学名校”的“特产”,谁相信?如此操作方案,能说是合理的吗?公平的吗?做到机会均等了的吗?

    当年清华国学院的招生,报考资格要求之一是“各地自修之士,经史小学等具有根柢”——也就是具同等学力,所以不要说是中学毕业者,就是仅具小学文凭,甚至任何文凭都没有的,录取了的都大有人在,如曾任北大汉语教研室主任的语言学泰斗王力先生,及罗根泽先生、卫聚贤先生、裴学海先生等。那才是真正的偏才、怪才,若放今天,有何“中学名校出身”可谈?!

    而另一方面,即便有偏才、怪才出现,有高校想要录取,也是可能会受制资格的。如今年的“最牛满分作文”作者周海洋,三峡大学即囿于权限无从下手,最后录到专科;“甲骨文考生”黄蛉也是“曲线救国”式的“花落”四川大学下面的锦城学院。

    对大学、中学这般的双重“论资排辈”,于偏才、怪才的选拔而言,其实,是在“逆向淘汰”的;所可印证的现实是,目下的教育体制是高度行政化的。有教育行政化,即无教育自主,即无招生自主。“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著名教育家、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称: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北大“如果有改革精神,就应该要求完全自主招生,或者联系几所高校,单独考试,自主录取。”,倒不失为破冰之策;至于而今的所谓“校长推荐制”,仍落旧日窠臼里,甚至变本还加厉,除了眩人眼目,聊助谈资,价值无多!有学生家长称:“所谓校长实名推荐,并不能选出什么特别的人才,只不过是北大的一个提前掐尖计划而已。”,倒可称一语中的!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