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爱武摆地摊看久违的“清高”

2009年11月20日 07:35   来源:西安日报   邓伐檀
    南开大学本科毕业,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曾在世界顶尖学术杂志《Science》上发表论文,其学术能力和水平受到了业内的绝对肯定;归国“找不到”工作,“被迫”在农贸市场摆地摊,每天靠煮土豆、红薯充饥,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被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收容——这两段看似“不相干”的人生经历都发生在留美博士后孙爱武身上。从今年8月至今,孙爱武一直在北京海淀的一处农贸市场摆地摊。(11月19日《武汉晚报》)

    首先要说明,在农贸市场摆地摊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先不说“劳动不分贵贱”之类大话套话,实事求是地说,摆地摊也是一种勤劳,也是利己利人的工作。当然,“博士后”来摆地摊,从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是一种浪费,但是,看待这一现象,应该有新的角度:孙爱武先生的这一行为,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气节,体现了对知识价值的尊崇,发人深思。

    据报道,孙爱武先生回国后之所以一时“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对工作的定位较高”,他自信以他在塑料方面的专利以及多年来在化学方面的研究,已经是业内的科学家级别,而这足以使用人单位主动向他伸出橄榄枝,无需费心去找。根据孙爱武的要求,他要求独自带领课题、具有一流的试验条件,年薪要求在8万到13万美元以上。

    那么,孙爱武先生应该不应该提如此高的要求呢?应该。因为“其学术能力和水平受到了业内的绝对肯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是我们这个社会应有的主流价值吗?“科教兴国”不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吗?既然如此,当真正的人才海外归来,却无人问津,让他遭遇冷落,那么,这究竟是外界的错,还是人才自己的错?这暴露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往往还停留在讲话稿上,在现实生活中却难以得到落实。一些“圆滑会做人”、依靠抄袭剽窃、金钱买卖发表论文的“专家教授”盘踞要津,一些凭借官帽换来博士帽的“高学历人才”塞满官场,权贵门前车水马龙,真正杰出的人才归国却门前冷落车马稀,这种荒谬的现象,无疑是暴露了现实的冷酷坚硬。

    钱学森先生去世前还不免悲叹: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试问,如果杰出的人才不能体现价值,不能在这个社会上成为“香饽饽”,那么谁又愿意去杰出?而面对如此冷酷坚硬的现实,孙爱武先生至少目前还没有屈服,没有放弃自己对知识价值的坚持,没有放弃自己是杰出人才的定位。我有专利技术,我有知识水平,我理应受到重用,因为知识和技术是有价值的,人才是有尊严的。宁可选择摆地摊,也不贬低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这体现的就是知识分子的气节。这种久违的“清高”,终于又在一个海归博士后的身上看到了。

    笔者这样说,丝毫没有怂恿孙爱武先生继续去与现实抗争做“烈士”的意思,诚然,纵然孙爱武先生现在停止摆地摊,转而放低姿态愿意屈就任何岗位以谋得自己和全家的三升口粮,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孙爱武先生现在的行为,客观上正是对现实的一种警醒。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