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社会科教 > 正文
中经搜索

强制捐建大学凸显地方教育资金匮乏困境

2009年11月16日 07:57   来源:红网   叶青林
    为按期完成评估验收获得办学资格,贵州省铜仁向辖区发出捐款建设铜仁学院的倡议。倡议称,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地区财力有限,资金缺口较大。铜仁地委、行署决定举全区之力,多方筹集资金加快铜仁学院建设,因此倡议全区广大干部职工、社会各界人士捐款。但当地个别地方和部门,强制当地干部职工捐款,并制定了各个级别捐款的标准。(11月14日《现代快报》)

    动用行政手段强制各级干部捐款的案例在全国已是屡见不鲜,民众对此之反感也是由来已久,既是捐款其前提便应该是自愿,倘若是强制的话,也就无异于强取豪夺一般的苛捐了。更何况这样的强制性捐款无一例外都是打着公益事业、慈善之举的旗号,做得好的话毫无疑问是地方政府之功劳与成就,因此强制捐款大都被认为是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心切之下的无理之举,如此一来民众对此的不满与抵触往往也就更加强烈。

    然而舆论和民众在批评、抵制强制捐款的同时,却也往往有忽视此类捐款本身所反映出的一定社会需求。如同为灾民捐款自然是因为灾民有重建家园以及凡此种种所带来的资金需求,为病人捐款是因为病人无钱治病而有医疗费需求一样,那么此次铜仁市的“被自愿”的捐款也不例外。

    铜仁市政府发出“捐款”倡议是为了建设当地的一所大学,原因是铜仁学院在2011年前将接受贵州省教育厅和教育部的评估验收,评估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资格,在地方财力有限、资金缺口较大的情况下,只好向当地广大干部职工、社会各界倡议“捐款”。如此强制性捐款无疑是不合常理且有违规之嫌,但是这样的倡议、这样的强制性捐款何尝又不明显反映了当前地方教育和地方院校发展所面临的资金匮乏困境呢?

    众所周知,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下,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以教育资金为主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固然和各地自身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有关,但各级教育部门却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大学教育为例,属于教育部直属院校往往被誉为是教育部门的长子,分享得最多也是最大一部分的教育资源,包括各种资金、科研经费的支持。接下的还有如同985、211等各种项目的重点建设院校,到了铜仁学院这样的地方院校,不仅教育部就连省一级财政支持往往也是极其有限,而其所依托的地市级政府财政无奈又是势单力薄,有心无力。因此,铜仁市出现动员各界捐款或强制捐款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如此高度集中、分配不均的教育资源却又明显和被广泛提倡的“教育平等”理念背道而驰。

    显而易见的是,重点院校所能容纳的教育人数终究有限,并且其所肩负的责任主要是为国家培养高尖式的精英人才。那么普及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受教育人数、让民众最大可能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任务主要还是由这些地方院校来完成,而当前地方院校和地方教育所面临的资金困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又如何能够让地方院校有效承担起这样的重任。因此,对于如同铜仁学院这样的地方院校,教育部门还应该有更多的关注和资金支持,毕竟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最多数的人接受教育而不是仅仅其中一部分。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