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社会科教 > 正文
中经搜索

孩子的烦恼与美育的缺失

2009年11月14日 08:13   来源:解放日报   龚丹韵
    有媒体报道,一位9岁女孩3年换了6个特长班,最后向父母写下保证书,自愿不学音乐、美术、舞蹈等特长,保证长大后不怨爸妈,这才作罢。

    且不管真假,此事一经公布,确实一下子刺痛了大批社会舆论。毕竟这几年,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凡有点条件,都会给孩子学特长,让他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于是有人把批判的高度提升为“做个中国人要学多少本领才够?”社会毕竟还是由“普通人”组成,何苦一定要有特长?如此不幸福的童年,是否真能换来以后的成才?等等。

    这些观点貌似很有道理,充满人情味。可是细想一下,事实却是:常有成年人,确实会抱怨童年时父母没创造条件,如今非常羡慕有文艺特长的人。

    关键的分歧点恐怕在于,我们如何定位这些艺术。中国古代的精英教育中,琴棋书画可不是额外的“特长”,而是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教导君子如何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继而品读人生。中学语文常识之一,就是让学生背诵古代教育“六艺”是什么,其中就包括了“乐”。换句话说,读中学的孩子们,可能比家长们更加清楚,传统艺术美学教育的分量有多重。孔子说育人要“兴于诗,游于艺”、“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放到现代,我们或许可以换成一个熟悉点的词:美育。

    康有为曾详细设计过一套教育框架,主张小学生“学礼习乐”;梁启超则发文呼吁“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阙者”。之后的蔡元培、王国维都不遗余力地推荐美育,把它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可惜的是,美育一直是我们的软肋。尽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字方针人尽皆知,但是“美”还是往往被忽视。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想法,现在我们的教育都已经科学化、专业化,语数外为主,美术音乐课为辅,主副科分工明确,有什么问题呢?那么,不妨看看科学精神下,西方是怎么看待美育的分量。

    心理学家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结构理论,成为上世纪西方各种教育改革的依据。简单说,该理论并不认为人的智力用一张测验单就能测出来,因为智力分多种方面,除了语言、逻辑智能,还有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等九大类。今天的教育主要是学习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由此决定你能否进入名牌大学。但是加登纳说,一旦离开学校,你的表现是否良好,往往更多取决于其他几项智能。他甚至认为,人们太习惯把语言数理逻辑有问题的人看成智力低下,疾病之外的音盲和色盲其实也算一种智力低下。随着发展,社会对人的技能评价会产生变化,当计算机能够代劳各种数学技巧工作后,说不定未来会认为艺术技能才是最有价值的。

    所以,从“九大智能同等重要”的角度看,凭什么认为课内学习理所应当,课外的艺术学习就是“额外的特长”?事实上,正因为种种社会原因,学校不得不只偏颇语言和数理逻辑,此时,校外的美育就成为一种难得的纠偏和补充。只不过问题在于,家长是抱着什么心态,是为了量化累积学习指标,还是为了真正教育孩子,让他们学会去发现美、感受美?如果是前者,那是家长的教育思路过于简单粗暴,而不是教育内容太多余。

    就学习本身而言,无所谓内容量多还是量少。高明的教育者,即使纵容孩子游玩嬉戏,也会成为一种学习,平时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可能化为各种思维启蒙和潜能开发。甚至可以说,人生本就处在一种时刻学习的状态。而不正确的教育下,培训内容就算从十个简化成一个,估计最后也只能成为不堪重负的压力,逼出苦不堪言的逆反情绪。

    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成就人的丰富心灵。我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所以唯有提升生命的质量,也就是让自己的人生多一点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在基本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必然会转向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就必然会涉及到个人的审美能力。其实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时,怀着怎样的心态来对待人生,也会令生命质量有很大的差别。

    在层出不穷的新闻面前,不难看到学子可以因为一点小事就轻生,夫妻为了一点口角就铸成大错。甚至不少白领喜欢捏碎方便面、深夜逛马路,发明了千奇百怪的减压招数,却仍然难以排遣心灵的空虚和精神的重压。他们大多是拥有正常语言能力,甚至高学历、高逻辑能力的人。在学校和家长的精心教导下,他们也许早早学会了如何发挥理性面对运算,却从来没有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某种程度上说,拥有丰富的心灵、健康的人格,学会如何感受生活,才是让一切知识学习有意义的前提。而艺术,则是与人的心灵最贴近的领域。难以想象,一个人如果只知道逻辑运算,却无法体会“一花一世界”的美好,无法感受色彩和生命的灵动,那样的人生会多么枯燥乏味,而那样的“普通人”组成的社会,将会多么缺少创新能力和文化朝气。尤其对未来的社会形态来说,技巧的工作可替代性越来越大,而艺术和文化创意却是千金难买。如果说社会的诸多弊症,都可以归结为劳动力人口素质,那么当下而言,我们的人口素质不高,主要不在于识字率,而在于美育方面的教养严重不足。

    把一个九岁的女孩逼到写保证书,这样的教育一定存在问题。但是舆论群起而攻之的前提,却是把艺术当做多余的特长,这样轻视美育的思维惯性,也是有问题的。冯友兰认为,好有两种,一种是“内有的好”,一种是“手段的好”。人生大部分痛苦,或者是因为“手段的好”枯燥乏味,或者是因为穷尽手段也没法达到“内有的好”。

    而解决痛苦的方法,就是把一切都当做“内有的好”。换句话说,唤醒人们对“内有的好”不懈追求的心灵,才是人生意义之所在,才有可能找到解开人生困惑的答案。所以,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想要教会孩子获得人生快乐和生活意义,滋养心灵的美育是绝不可抛弃的内容,这和学习语言几乎同等重要。只是得看家长的教育心态是否足够从容,启蒙方法是否足够高明。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