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证贩子“为人民服务”中的共生性隐喻

2009年10月25日 08:30   来源:红网   徐云鹏
    10月21日,吉林通化市龙泉派出所由一个民警“反串”成办本科毕业证的人,按“野广告”上提供的手机号码,与机主取得联系。一番周旋后,双方约定见面。结果如约而至的男子被民警带回派出所讯问,并很快抓获了其他同伙3人。经查,半年来该团伙共制造假证300多个,获利10万余元。审讯中,一名案犯还不服气:“我们这也是为人民服务!”(10月24日《新文化报》)

    鳄鱼要吃人时总是要流出几滴眼泪,狐狸要吃小鸡时先给鸡讲一段童话故事。同样,骗子对自己的罪恶行径也会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加以狡辩卸责,这也是很正常的,我们权当作笑谈听罢了。然而,对于假证贩子声称自己的罪行“也是为人民报务”,人们恐怕就不能简单地觉得滑稽可笑了。其实,在假证贩子狡辩的背后所反映出的则是一些政府机关的不作为、懒作为和胡作为现象。

    证书的作用在社会中不可小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泛证时代”,各种名目的证书随处可见,必不可少。据不完全统计,一个人一生当中需要持有上百个证书。于是,假证、假章市场便应运而生,从各级政府机关颁发的证书、文件,到公民的护照、警官证、军官证、驾驶证、身分证、结婚证等无所不包,只要给钱就没有假证贩子不敢造的。而买假证者当中,不仅是普通市民,也有公司白领、在校大学生和科研人员等“社会精英”。他们买假证的目的大都是为了实现做生意、找工作、上户口、办出国、买房子等个人利益。看似社会危害性较小,但是花几十块钱办个假证、假章,转瞬间就改头换面,拿着它招摇撞骗,同时又能逃过法律的打击,这种现象败坏了社会风气,危害社会公平。

    从表面上看,一边是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办理假证行为,另一边是假证贩子猖獗兜售假证,似乎假证泛滥全是假证贩子惹的祸,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假证市场之所以红火,一些人在验证中之所以铤而走险地出示假证,往往也是被政府机关行政审批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所迫。由于政府机关的审批程序复杂和办理手续繁琐,耗时较长,加之办证过程中一些官员的腐败,付出成本较高。在这种情况下,让办事者觉得与其劳心费神的上下烧香拜佛和长时间地焦急等待,不如找假证贩子办理经济实惠来的快。如果说,是政府的“办证经济”催生了“泛证时代”,那么,我便可以断言:政府机关行政审批过程中的腐败,促使假证市场日益发展壮大。

    事实上,政府机关办证背后繁琐复杂的文件审查审批和验证检查,甚至成了一道不可愈越的关卡,常常同单位和个人的私利紧密相关联。不可否认,如今办证已成政府机关的一项经济来源。“办证经济”不仅为部门“小金库”提供有效的财源补充,还有个人在商业贿赂中不匪的收入,注定将促使一些政府机关公务员在行政审批上用尽了心思、做足了文章,甚至乐此不疲,也演绎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某地一位农民为办一个养鸡场,先后跑了两年多,盖了270个公章。

    然而等手续全部办下来,市场行情已发生了变化;一名外商打算在某地投资,时过一年多项目仍在审批过程中,看好的投资收益成了“黄花菜”,外商在当地的招商会上失声痛哭;河北省成安县的“秸秆放倒证”,在河南漯河市裴城镇惊人翻版,农民收割自家玉米时,必须先向镇政府办“砍伐证”,每亩缴费500元,无证收割将处罚,等等。显而易见,政府机关的胡作非为,无疑是加重了个人办事和企业经营的成本,也刺激了一些人千方百计地办理假证假章,企图蒙混过关。

    其实,破解假证泛滥并不难。一边要保持依法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一边要大力构建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积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公共利益需要、市场处置优先、及时便民利民和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坚决缩小行政审批的范围,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改进和完善行政审批方式,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和时限,将不必要的“审批制”改为“注册制”、“登记制”或“备案制”,实行相对集中许可审批权和许可审批权相对分离的制度,尽可能地少审批多监管,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

    试想,假如与单位和个人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审批中索要的证书少了,而是多以公务员深入实际的“眼见为实”,假证贩子还会有生存市场吗?他们恐怕再也不敢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这也是为人民服务”了。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