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社会科教 > 正文
中经搜索

王老吉究竟有没有错

2009年05月15日 00:19   来源:红网   夏余才

  卫生部表示,王老吉凉茶依据《食品卫生法》和《禁止食品加药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依法备案和销售的产品。广东卫生厅组织的专家评估意见为:王老吉凉茶中的夏枯草等原料为传统凉茶配料,根据产品配方剂量开展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及人体试食试验证明产品安全。(5月14日卫生部网)

  王老吉“出事”后,人们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了“夏枯草”的身上。其实,“夏枯草”并没有什么问题,它只是一味极为普通和常见的药材罢了。据记载,“夏枯草”具有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的作用,可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头痛眩晕、高血压症等。任何一味药材,只要合理的利用它,便会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不合理和不恰当的使用,则会有害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合理利用“夏枯草”不会有问题,而王老吉凉茶里添加了“夏枯草”,是否便为合理利用呢?实际上,我们通常所说的“凉茶”并不是茶,而是用中草药熬出来的药汤。凉茶具有清热、下火的功效,可以当做饮料喝,并且一般人都可以饮用。特别是广东人,喝凉茶是出了名的。由于南方夏天偏热多湿,人们难免会经常上火,凉茶的功效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然而,凉茶毕竟是药而非茶。如人们所熟悉的“夏桑菊”,夏即夏枯草、桑即冬桑叶、菊即甘菊。无论是哪种配方的“凉茶”,都是由多种药材组合而成的“药”,仅从字面上理解“凉茶”是错误的。既然所有的“凉茶”其实都是“药”,那么王老吉在其生产的凉茶中添加了“夏枯草”,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问题的症结似乎在于人们经常喝的凉茶,或者说可作为夏季清凉饮料的“凉茶”,是否人人皆可用之?

  王老吉在其广告中宣称,“怕上火,就喝王老吉”。其言下之意很明显,上火者或怕上火者,都可以饮用王老吉。可作为“药”的凉茶,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人不适合饮用。如“夏桑菊”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初期引起的目赤头痛、头晕耳鸣、咽喉肿痛等症状,风寒感冒者用了不但起不了丝毫的效果,还会相反的起到一些负面作用。

  即便是夏枯草这一味中药材,脾胃虚弱者也不能服用。可见,凉茶也是因人而宜不能滥服,更不可以长期服用。体质虚弱者和婴幼儿,若服用药性苦寒的凉茶,会因为药物直接作用于脾胃影响消化吸收,出现腹痛、腹泻。女性月经期和产后饮用,严重的还有可能引起大出血、闭经等。而王老吉的广告宣传,对此则一概忽略,且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并且,在王老吉所产凉茶的包装上,我们也未见其标明哪些群体不能饮用的字样。一些人并不了解凉茶成份,也不了解自己是否能够饮用。尤其老人和小孩,如果听信了广告宣传,盲目的去饮用凉茶,只会对其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夏枯草”没有错,“凉茶”也没有错,错的是王老吉的广告误导,以及王老吉没有尽到应有的提示义务。

(责任编辑:关志云)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