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为何身陷“培训门”

2009年02月26日 06:57   来源:新华网   赵志疆
    2月20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了一桩针对著名高校的诉讼案:北大研修班项目负责人张家麟,状告北大在合作过程中不履行审查考核责任,“盘剥”合作方,要求北大赔偿47万余元。在此之前,清华大学总裁班“培训门”一案是近来舆论的焦点之一。两个案子,一个问题——收费不菲的名校培训班,实际情况究竟如何?(2月25日《人民日报》)

    看到名校“培训门”,使人联想起关于牛津校门的典故:国人总喜欢在标志性的大学校门处留影纪念,而这在牛津大学却是一件难事,因为牛津没有校门,原因是“牛津不需要用校门来证明其存在”。没有校门的牛津以其宽容的姿态赢得了世人尊重,相比之下,北大和清华却因为一道无形的门——“培训门”而身陷窘境,不知北大清华会做何感想?

    作为国内最知名的两座高等学府,北大清华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更汇集了大量优秀的教育资源,其金字招牌的诱惑力是巨大的,因此才带动了一批相关教育产业——总裁培训班。然而,短短数十天的集中培训,究竟能教授多少知识很难预料,但能给主办方带来多少真金白银却清晰可见——据资料显示,2007年各主要高校继续教育(不包括MBA教育)盈利情况为:清华大学6.9亿元;北京大学5亿元;中国人民大学3亿元;浙大和南开同是过亿元的大户……    

    巨大的利润带来了巨大的动力,由此也衍生了庞大的群体——在北大资源东楼二层不长的楼道里,竟有大大小小数十家办公室。如此花样繁多、旨在收费的“培训班”,即使身为北大清华中人,恐怕一时也难辨真伪,何况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普通人群。

    大学作为高尚灵魂和独立自由精神象征的象牙塔,被人们视为坚守信仰的最后堡垒。但是在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之下,这座堡垒显得如此岌岌可危,乃至于越来越多的名校对经济利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让人再次想起了1996年牛津大学否决沙特富翁捐款340万美元建一所“世界级工商管理学院”的提议,校监们的理由是:有着古老传统的牛津大学应该远离沾满铜臭味的教育。牛津大学校长柯林·卢卡斯认为:“大学应该促进经济发展,但这并不是大学真正的价值所在,大学更要推广一种价值观念、一种知识的传播。”扪心自问,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名校培训班中,又有多少旨在推广价值观念、致力于知识的传播呢?    

    蔡元培有句名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当北大清华相继陷入“培训门”之后,确实有必要反省一下自身的做法——大学是否应与世俗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不仅是为了捍卫学校声誉,更是为了捍卫独立自主的学术精神,千万不要再让人在自己的脸上抹黑了。
(责任编辑:毛雅谊)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