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西安晚报:“米贵稻贱”考问

2012年01月04日 06:46   来源:西安晚报   苗蛮子
    2011年,知名的黑龙江省五常大米迎来好光景。大米不仅质量好,价格也节节攀升,每斤的最高售价甚至卖到了199元。然而,五常市的许多稻农却感受不到喜悦,因为他们辛辛苦苦种出的水稻,卖给当地的加工企业每斤仅为1.9元。据悉,每斤大米的加工成本约为0.2元,加工企业通过设置不合理订单控制稻农压制收购价,以致稻农和企业获利悬殊。(1月3日《西安晚报》)

    如果以市场上一般售价二三元的东北大米作为参照,五常大米1.9元的收购价,并不算太低。应当说,1.9元的收购价格,多多少少考虑了五常大米本身所具有的地理附加值。而且,若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五常米这种“米贵稻贱”的现象似乎也看起来“正常”——比如,经济学早就告诉我们,农产品丰收,并不意味着农民得利,有时甚至还不如欠收期;再如,企业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分拣、加工,部分质优产品卖出远高于收购价的价格,也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一种常识,产品的收购价和终端价必然存在一定差距。关键是这种价差要合理,要合乎市场供求规律。而评判这种价差的标尺,在于看中间市场是否存在事实上的垄断行为或不正当的恶性竞争。

    而在五常天价大米风波中,我们可清晰地看到,中间市场的竞争并不充分,中间商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制定“不平等条约”压榨稻农、压制收购价,人为制造了离谱的“价格鸿沟”,进而从中攫取暴利。这显然是一种典型的欺行霸市的垄断行为,就此而言,五常市的“米贵稻贱”乱象,无疑是一个极为“反常”的经济怪胎。

    “米贵稻贱”乱象,是对公权执政良心的一个考问。对于加工企业的“霸稻”行为,当地政府部门理应引起高度重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恢复或建立正常的米业市场秩序。比如,质检、物价等部门应该去调查验证一下,天价大米是否对消费者存在欺诈和误导,以及是否存在变相哄抬粮价?

    然而遗憾的是,在市场机制失灵、稻农受损之时,公权部门所呈现出来的做派令人心寒:一些粮企将市场风险推给农民,在订单中“做手脚”,相关部门对此视若无睹;在利益分配问题上,尽管五常大米的附加值被不断推高,但大部分收益流入了粮企及其相关人员的腰包,而农民的“口袋”却是干瘪的;更令人称奇的是,五常市绿色食品办公室负责人,声称其机构的职能是“带领企业闯市场,维护企业利益”,而农民利益却只字不提……

    很显然,对公权部门来说,服务于民众和企业,原本并不冲突,这并非二选一的问题。然而在现实中,维护企业利益,却成了公权部门的单选题,或优先选择的问题。公权部门这种畸形的价值选择,当然不难理解,其背后是如饥似渴的政绩冲动,以及种种难以言说的权钱灰色交易。

    由此可见,在五常市的“米贵稻贱”乱象中,加工企业的欺行霸市只是市场失灵的表征,说到底是权力一手操纵市场所导致的恶果。权钱联姻之下,五常大米这一所谓的“精品大米”,终究不是“富农米”,相反不仅“坑农”,也坑害普通消费者,而从长远来看,更是对公权信用的“坑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