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中国慈善试图重振雄风。继“郭美美事件”调查报告出炉之后,我国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也鸣锣开张。“中华慈善奖”共设立四类奖项,100个表彰名额。可是,让公众诧异的是,本届“中华慈善奖”设立了基本参评标准,如最具爱心捐赠个人及企业,年度捐赠资金均需要达到100万元以上。
也就是说,中华慈善奖“百万起跳”。这让人不禁心生感慨。虽然“郭美美事件”调查报告尘埃落定,报告称“郭美美及其炫耀的财富与红十字会无关”。但是,百万起跳的“中华慈善奖”似乎和炫富还没能撇清关系。“最具爱心捐赠个人”、“最具爱心捐赠企业”、“最具爱心慈善楷模”和“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这四类奖项中,“爱心”和“影响力”也可以以财富量化吗?
当然,和慈善无法用金钱量化的道理一样,单纯把金钱和慈善放在对立的两端也是有失偏颇的。我更愿意把此次“中华慈善奖”的百万标准看做一种“善意的压力”。记得慈善专家王振耀说过,他希望和媒体一起,对富人制造“善意的压力”,引导亿万富翁们年度捐款不少于100万元,从而带动平民每年也捐出几十元、100元。如是,全国全年的慈善捐款额每年可以达到2000亿元。我想,此次“中华慈善奖”的百万标准初衷大致如此。
理想中的慈善的确是这一“善意压力”下的蛋。在慈善发达国家,既有巴菲特盖茨这样的“裸捐者”,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富豪和普通人则一道成为慈善沧海中闪光的一粟,最终得以万川归海。调查显示,发达国家的慈善事业85%的捐款来自普通百姓,约有10%的捐款来自公司企业,另有5%来自大型基金会。可见,最具爱心的是普通百姓,也包括公司企业基金会,当然也不能缺了富豪这一份子。
其实,公众真正气愤的不是得不得什么爱心奖,而是慈善始终摆脱不了“郭美美逻辑”。这个逻辑就是金钱的逻辑,以金钱多少论爱心大小;也是权力的逻辑,以权力远近评影响力大小。这才有了郭美美卢美美叱咤风云,而许许多多“最具爱心”的个体却成了“沉默的声音”。在这一逻辑喂养的慈善格局中,仿佛富人只有“傲慢的慈善”和被“逼捐”两条路,而“爱心”“楷模”这些词汇则丧失了原有的道德感召力。在河南宋基会一案中,以金钱而论,河南宋基会的影响力在国内数一数二,但能评的只能是“最具恶劣影响力慈善项目”!
单纯地道德比美和以郭美美之“美”取人,都并不利于中国慈善事业的成长。唯有制度化建设,以“社会资本”、“象征资本”和“政治资本”的综合打分标准论英雄,替代以“资本”论英雄,进而以“朴素”取人,替代以美取人,才能克服当下中国慈善的喧哗与骚动。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