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并不难揭穿,只需规范的科学实验便可。如新闻所述,“防辐射服”既不算医疗器械,又不算工业产品,归类模糊、无人监管。有人呼吁填补“监管空白”。但所谓“监管”,只有对应于“真实产品”才有意义,对一个“伪产品”谈监管,岂不是多此一举?没有实际用处、没有存在价值,所谓“孕妇防辐射服”,实乃“伪产品”之典型。
既然存在“空白”,就得强化监管。于是,制定“孕妇防辐射服的行业标准”,继而对照“标准”严格检测、严厉查处,优胜劣汰、市场自可回归良序。只是,考虑到执法资源有限,得权衡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经济时代,商品纷繁庞杂,若对它们中的每一个,都采取“定标准—检测—筛选”的管理方式,未免成本太大。
但即便如此,亦不能对“防辐射服”放任自流。事实上,对于“伪产品”而言,无必要制定专门的“标准”。这是因为,但凡“伪产品”却能大行其道,注定会触犯既有法律法规。也就是说,在现存的规则框架内,执法者已能对此类产品展开有效管理。以此量之,“孕妇防辐射服”至少涉及不实宣传:夸大了自身的正效应,刻意回避了自身的副作用;肆意渲染了正常辐射的风险。那么毋庸讳言,乱象的症结,不在于“无标准、难监管”。
诚如新闻报道所揭示的,“日常辐射根本不会对母婴造成任何影响,孕妇防辐射服也无法发挥真实作用”。“孕妇防辐射服”不过是个伪概念。近年来,随着现代营销理念的革新,类似的“伪产品”已然前仆后继。在某些生产者眼中,从前那种“以需求引导供应”的逻辑已过时。取而代之的,则是“用供给诱导需求”:将毫无现实意义的产品,包装成生活必须的符号……
一切类似“孕妇防辐射服”的伪产品,首先都是悖逆科学的,其次是有违现有规则体系的。对于它们,制定对应的行业标准,只是一种徒劳无益的尝试。唯有健全的消费理性和尽心履职的执法伦理,才是根本性的化解之道。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