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更需要记者的责任感

2011年11月08日 08:20   来源:齐鲁晚报   
    此时,真相更为宝贵、真知更为稀缺。对每一个有理想的记者来说,这个新时代恰是大有可为的时代。

    今天是第十二个中国记者节。在这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里,我们仍然“在路上”,为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秉笔直书。同时,站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回望来路,我们又觉任重道远,不敢有丝毫懈怠。

    记者作为一个职业,虽众所周知,但在中国也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可以说,中国的新闻事业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一直是息息相关的。为了探寻真相和坚持真理,邵飘萍、范长江、穆青……一代又一代中国记者奔走在祖国的大地上,推动了时代的进步,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被历史铭记。

    以前辈为榜样,我们一直坚信“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我们冒着风险去日本海啸过后的现场报道核泄漏危机,我们顶着风浪去渤海湾查看溢油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在卫星发射中心仰望神舟飞天。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足不出户”的新闻也越来越多,论坛、博客、微博已经成为传播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的受众正逐渐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在一些人看来,传统媒体面临挑战,记者作为职业似乎可有可无。可接踵而来的现实是,信息泛滥让受众目不暇接、真伪莫辨。此时,真相更为宝贵、真知更为稀缺。对每一个有理想的记者来说,这个新时代恰是大有可为的时代。面对人云亦云的舆论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更能凸显自身价值。

    事实已经证明,科技不是新闻的终结者,而只会让记者得到更好的武装。借助于科技的力量,我们的视野将更为开阔,步伐更为稳健。

    当然,技术与工具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时代怎样变迁,记者的职责并没有根本的改变。穆青曾经说过,“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这个结论在今天依然是成立的。我们的“张刚大篷车”深入社区,与读者面对面、心贴心,不仅能传递民声民意,还能为群众解忧解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是我们要摆样子给谁看,而是一直在认认真真地做。作为城市主流媒体,我们确实更需要走近读者、服务读者。其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出现一些问题,工作作风的不严谨和职业素养的不足,都可能导致采访的浮躁和新闻的失真。另外,面对社会的一些阴暗面,我们在观察和记录的同时,也会有无奈的感慨。但这些都不会动摇我们的信念———只要我们坚持理想,深入生活,新闻的源泉就不会枯竭,记者的职业就不会暗淡。

    日前,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如何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也是所有新闻从业者应当思考的问题,我们能否在事业上得到大发展也取决于此。

    想到这些,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在这个节日,我们并不奢望休息,只盼望读者更多的理解。有了千万读者的理解,我们才能如释重负,以更快的步伐跟随时代前进。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