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燕赵晚报:高考作文贴近现实才具时代担当

2011年06月08日 00:00   来源:燕赵晚报   张遇哲
    昨天是2011年全国高考第一天,各地陆续发布的高考作文题目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可以看出,在诗意与现实之间摇摆前行的高考作文,今年再次拜倒在诗意的白衣下。尽管仍有一些关注时代发展,贴近社会变迁的高考作文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店主为彩民垫资代买彩票,中大奖后交给买主的故事,继登上春晚后,又成为全国II卷作文题;新课标卷的《中国崛起的特点》和陕西卷《中国的发展》,都将把目光聚焦中国的快速发展;北京卷《对世乒赛中国队包揽全部金牌的看法》,直指国球霸主地位“高处不胜寒”的热点话题。

    但是,更多地方的题目仍呈现挥之不去的诗意和虚化色彩。尽管早些年“行走在消逝中”、“诗意的生活”等题目,被舆论痛批附庸风雅、扭捏作态,但今年安徽卷仍执着于“时间在流逝”,一头扎进故纸堆里;无论是广东卷的《回到原点》,还是江苏卷的《拒绝平庸》,都停留在形而上的空发议论层面;而浙江卷的《我的时间》、湖北卷《旧书》等,干脆让人不知所云。

    要诗意,还是要现实,高考作文一直面对“哈姆雷特式”的选择。此前,高考作文大多以诗意居多,2008年,全国有六个省市高考作文涉及汶川地震,超出了以往常规的命题思路,惊艳一时。可惜,在昙花一现之后,高考作文逐渐回到诗意的老路。今年,诗意风全面“复辟”,全国20个高考作文版本,真正称得上“现实派”的只有寥寥四五个。

    对于以现实题材命题,有观点提出质疑,理由有二:取材社会热点话题,容易加剧押题之风;作文内容容易千篇一律,不利于拉开差距。这些担心颇有些“杞人忧天”。首先,作为全国第一大考,押题是高考永远无法逃脱的宿命,命题人必须面对与千万学生、老师和家长的智慧博弈;其次,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高考作文的重要使命是选拔人才,虚无缥缈的题目,发挥空间过于分散,很容易出现“你写ABC,我写一二三”的迥异局面,阅卷时难以用统一尺度衡量。而社会性命题,大多是公众熟悉的内容,容易写,但难写好,更能测出考生的真实水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当下,高考仍是教育的指挥棒,在素质教育步履蹒跚的情况下,贴近现实的高考作文题有望起到振臂一呼的作用,让孩子走出教室,走进万千社会,聆听时代的脉搏,读懂祖国的发展。

(责任编辑:李志强)

閸掑棔闊╅崚甯窗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鍏充簬缁忔祹鏃ユ姤绀� 锛� 鍏充簬涓浗缁忔祹缃� 锛� 缃戠珯澶т簨璁� 锛� 缃戠珯璇氳仒 锛� 鐗堟潈澹版槑 锛� 浜掕仈缃戣鍚妭鐩湇鍔¤嚜寰嬪叕绾� 锛� 骞垮憡鏈嶅姟 锛� 鍙嬫儏閾炬帴 锛� 绾犻敊閭
缁忔祹鏃ユ姤鎶ヤ笟闆嗗洟娉曞緥椤鹃棶锛�鍖椾含甯傞懌璇哄緥甯堜簨鍔℃墍    涓浗缁忔祹缃戞硶寰嬮【闂細鍖椾含鍒氬钩寰嬪笀浜嬪姟鎵€
涓浗缁忔祹缃� 鐗堟潈鎵€鏈�   浜掕仈缃戞柊闂讳俊鎭湇鍔¤鍙瘉(10120170008)  缃戠粶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0107190)  浜琁CP澶�18036557鍙�
浜叕缃戝畨澶�11010202009785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