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改应该是个好东西,因为其制度设计的初衷就是压缩成本,节省公共财政。但是,不少地方在推行过程中,要么名不副实,只打雷不下雨,没有实质性进展,要么暗流汹涌,把车改当做谋私的工具,结果,不仅没有减少成本,反而更加浪费,安徽电力“车改”,无疑就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恐怖标本。
安徽省电力公司近年来以“车改”之名,为全系统约300名副处级以上干部配备公务自驾车,标准逐年提高,从最初的奇瑞汽车到现在价值20万元的一汽迈腾和帕萨特领驭,一切车辆手续及费用由公司负责。安徽电力领导认为“车改”降低了管理成本,而不少普通职工认为,这是以权谋私,变相侵占国有资产。(4月28日《新京报》)
车改应该是个好东西,因为其制度设计的初衷就是压缩成本,节省公共财政。但是,不少地方在推行过程中,要么名不副实,只打雷不下雨,没有实质性进展,要么暗流汹涌,把车改当做谋私的工具,结果,不仅没有减少成本,反而更加浪费,安徽电力“车改”,无疑就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恐怖标本。
透视安徽电力“车改”,我们再次明白了不少教训。其一,一些企业嘴上喊亏损,未必是真亏损。放眼现实,一些电力企业老是喊亏损,一再鼓吹应该提高电价,这就使人费解,既然如此,像安徽电力公司这样的企业,为何实力如此雄厚,雄厚到给全系统300名副处以上干部配备公务自驾车?此外我们还看到,有的企业以亏损为名,一再拿国家的补贴,既然如此,为何有钱大肆购买天价酒?所谓亏损,很有可能是欺骗舆论,混淆视听,转移人们的注意力。
其二,中央规定遭遇架空,无法有效发挥威力。去年7月,中办和国办联合下发通知,国有企业应当健全议事规则,明确“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规则和程序,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所谓“三重一大”,即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像大肆购买公车,耗费惊人,显然属于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
据报道,职工反映最强烈的是最新一批配备的价值约20万元的新车。这批车总共185辆,大部分是一汽迈腾1.8T和帕萨特领驭1.8T两款车型,以及3辆丰田凯美瑞。购置费合计3761.8万元。如此大手笔,将中央规定和民意置于何地?
其三,车改不能封闭进行,自我主导。安徽电力车改之所以与车改初衷背道而驰,一大原因就是车改是内部进行,由少数人拍板。车改,不能自己改自己,某种程度上说,车改是为了切割既得利益者的不当利益,但是如果由既得利益者自我切割,就难免陷入名不副实的境遇,因为自己切自己,不容易,还怕疼,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车改不仅不切掉自己的不正当利益,反而通过种种方式变本加厉地权力自肥。
其四,对垄断性国企必须强化监管。前不久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出现了天价酒事件,如今安徽电力公司出现了所谓车改风波。应该说,如果制度健全并能得到有效落实,这些事件都不可能发生,之所以发生,一大原因就是制度疲弱、监督不力。某些大型国企,财大气粗,但往往缺乏有效制约,一些丑闻之所以被披露出来,不是监管部门发现的,而是内部员工求助媒体或“深喉”举报的,这就说明我们的监管体制不够给力。
学者秦晖从历史教训中读出“黄宗羲定律”———历代税赋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一些地方的车改与之相比何其相似!看来,欲使车改达到初衷,就必须打破封闭化的自我改革,满足公众的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权利,由此便需约束权力,强化公众权利。任何脱离公众参与的车改,难免最后都成为一场权力自肥的游戏。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