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钱江晚报:足球在说,篮球在听吗?

2011年04月01日 08:41   来源:钱江晚报   戎国强

  3月30日晚,央视《焦点访谈》的标题是《黑哨的代价》,《新闻1+1》是《谁的“黑哨”在吹?》,稍晚些的《新闻调查》是《黑哨内幕》;还有《法治在线》,也是说黑哨。同一天里央视几档重头节目说同一个话题,其密集程度十分罕见。张建强、陆俊、周伟新、黄俊杰等足协前官员和前裁判,身穿黄马甲,一个个现身说法,说贪婪,说悔恨,说教训……

  有人说中超联赛即将鸣哨,“黑哨”节目在给新的赛季敲警钟。其实,这个时候,足球圈里这根弦还绷着,出事的可能性不大,要出事也要等这根弦松下来。我倒更希望篮球圈子,CBA圈子能听到这一记警钟,能把它当成一声警钟。一些迹象表明,CBA的一些权威人士心里似乎没有这根弦。

  3月25日,CBA季后赛新疆对阵北京的第二场比赛,出现了多次错判、漏判,并且超越了每场三次错、漏判的国际尺度,引起激烈争议,中国篮协为此召开了研讨会。篮协有关人士认为,错、漏判并没有改变比赛的结果。初听之下,似乎这是习惯性的不认错。但是,决定着CBA走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影响中国篮球命运的人说出这样的话来,其错误导向不可小觑。“错、漏判并没有改变比赛的结果”这句话至少有三个层面的错误。

  一是常识错误。什么叫“错、漏判并没有改变比赛的结果”?难道在比赛开始之前已经存在着一个比赛结果了?不论比赛进程如何都不能改变这个结果?那么,这个“结果”是谁决定的?谁有本领事先决定或知道比赛结果?虽然新疆广汇实力强于北京队,但弱队超常发挥战胜强队并非特例。这也是竞技体育的魅力之一。错判、漏判直接影响双方球员的心理,心理影响发挥,发挥影响得分,得分决定胜负,怎么能用错判后出现的结果来否定错判产生的影响?事理上、逻辑上都说不通。

  二是专业层面的错误。观众当然注重比赛结果,但更引人入胜的是比赛过程。如果只对结果有兴趣,既不必买票到现场看球,连电视转播都是多余。

  三是价值观层面的错误。公平是体育比赛的生命,裁判公平是比赛双方在竞争中提高技战术的必要条件;一个竞技项目的健康发展,是由每一场比赛结果的公平积累而成的。篮协有关人士似乎把比赛看成只是一桩生意——就是生意也要讲公平交易,难道在篮协有关人士眼里,CBA就是“一锤子买卖”?

  篮球是一项体育竞技,但跟其他运动项目一样,更是一种文化。青少年大多是体育的爱好者,体育赛事是否公平,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对社会风尚,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足球黑哨毁了中国球迷的足球梦,毁了一批有才华的裁判,也毁了好几代球员的青春。局外人不能断定新疆与北京这场比赛的错判、漏判是不是黑哨,但是,篮协有关人士说出这种话来,表明对中国足球的教训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自己的职责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这种认识与态度,容易滋生黑哨、偏哨。

  街上流行“潜规则”,CBA能够幸免吗?足球黑哨黄俊杰对着央视镜头说:“我对不起球迷,对不起父母,我唯一对得起的就是中国足协这帮官员,我对得起他们!”这是明白话,但明白得太晚了。但是对听的人来说并不晚。

  足球在说——不是说,而是在哭,篮球在听吗?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