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依赖“摇号”分配也是一种病

2011年03月17日 07:26   来源:西安晚报   马致平
    北京邮电大学近期调整了图书馆自习室的管理办法。对于图书馆自习室座位这种“稀缺资源”,北京邮电大学通过“摇号”,即由学生抽签,来决定谁可以幸运地拥有这个座位一年的时间。(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2版) 

  自从北京采取“摇号”限购小汽车以后,跟风搞“摇号”分配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资源分配方式。最近就有新闻报道称,上海部分公办初中拟电脑摇号招生,南京将向3万户家庭摇号赠送地震应急包,等等。

  一些地方和机构之所以青睐“摇号”这种方式,一是“摇号”分配杜绝了人为操作,看起来很公平,大家都靠运气获得机会,不容易遭受舆论指责;二是“摇号”分配省力又省心,把一切都交给电脑,事后公布一下中签号码,别无他事烦恼。如此看来,“摇号”似乎真是一吃就见效,遗憾的是,再好的“药”也会有副作用。

  要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如果过于看重以“摇号”来平息指责,事实上将丧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机会。就拿北京邮电大学“摇号”占座来说,还真有一些同学不高兴。他们说,想自习又没运气的学生怎么办呢?这些稀缺的座位号会不会和社会上其他稀缺资源一样,成为“热炒”的对象呢?再以上海和南京上述两个案例来讲,谁能保证“摇号”能将救急包送到最有需要的家庭手中,没有中签的学生是不是就不需要上公办初中呢?

  通过牺牲一部分“运气差”者的权利来保证另一部分“运气好”者的权利,怎么看都是不公平的。为什么呢?人的权利有两种,一种是基本的、与生俱来且不可剥夺的,是为法律权利;另一种则是视能力大小,来确定其能够行使某种权利,可视为能力权利。前者是绝对权利,后者是相对权利。“摇号”其实质是剥夺人的法律权利,不仅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藐视,还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当“摇号”成为一种流行的措施,管理者就可能丧失解决实质问题的勇气。此外,“摇号”已经被证明了不是配置资源的最优办法。就连北京市也承认,“摇号”限购是不得已采取的做法。那么,在安排座位、分派救急包和配置入学资格这样一些并不紧迫的问题面前,“摇号”如何一样被堂而皇之地使用呢?

  笔者以为,要解决资源供需矛盾,最根本的首先是优化资源配置,其次是增加资源供应量。比如,学校不妨增设自习教室,公办初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应可以向薄弱学校倾斜,至于地震应急包,不妨排查一下平房区和棚户区家庭。这些都比“摇号”分配有效,只是需要管理者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罢了。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