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晚报:每起善行义举都是一种文化必然

2011年02月24日 08:39   来源:燕赵晚报   王丹雪

  “感动省城”人物6名代表昨赴正定捐款慰问。救人小英雄崔如意的日记被整理出来了,内容让人伤感;北海舰队潜水员刘声龙今天就要归队,他的故事堪比许三多。

  冰窟英雄张岐山年轻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一名人民子弟兵,他虽然没有实现这一夙愿,但是他的名声却像海浪一样传递到了北海舰队。因刘声龙的参与施救,北海舰队的战友对张岐山英雄相惜。“我见到落水儿童,也会像张岐山那样奋不顾身相救!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成功率,哪怕为此献出生命。”一名战士说,“看到孩子在水中挣扎却无动于衷,才是最可耻的。”

  从正定到军营,这算是一个偶然。

  小如意最喜欢这段话:在别人需要时,你能及时热情地给别人送上一把椅子,在你需要的时候,别人也会给你送上无私的帮助。

  从朦胧的信念到已经定格的现实,这也算是一个偶然。

  生活中,类似的“偶然”多如繁星,触手可及。无论是见义勇为还是好人好事,在人们的意念中都下意识地归为偶发事件,于是善行和义举通常也被视为一种偶然行为。但是偶然之中,其本质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伦理的必然。

  一名战士说: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当战友负伤时,我们还是会冲上前去营救!那些只顾自身安危的士兵是打不赢的!我们相信这是发自肺腑之言。

  崔如意在日记中也说:假如有三天光明,第三天她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她曾经“教训”妈妈:人不该就为自己活,有时也要为别人活!在很多人的豪言壮语前,小如意的话有着让人心碎的沉重,还有温馨无比的感动。

  无数个体的复合体就是社会,无数善心和义举的汇聚就是社会道德体系。

  在别人危难之际袖手的人是无德之人,同理,在危难之际不援之以手的社会,也是一个不健康的社会,这样的病态社会无法良性运转。

  无论从人类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如果没有乐善好施、义薄云天的文化积淀,冷漠必将充斥社会;如果人心缺少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的道德教化,义举就没有发生的群体基础;如果没有勇、善、义的文化传承,这种偶然就不会以必然的结果反复呈现。

  所以“感动省城”的习朝峰见到海军战士刘声龙后,英雄见英雄,二人相互敬以军礼并紧紧拥抱。曾经的海军航空兵周中强,则拍着刘声龙的肩膀说:希望我们共同积蓄力量,把感动延续下去。这既是英雄相惜,更是传统道义的互相激励,这种文化共振在军人之间会发生,在普通人之间一样会发生,那些捐款者,被英雄感动而有所行动的人,都是传统道义文化框架内的个体。

  所以,见义勇为能发生在彼此陌生的人之间,社会上的好人好事多如繁星,诸多偶然都是文化范畴内的必然。

(责任编辑:李焱)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