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200多女性热衷裸聊究竟是为何?

2011年01月30日 14:19   来源:新华网   

  看到200多名女性热衷网上的裸聊色情表演被查处的新闻,我们不少人当然会愤慨。但是具体地分析一下其原因,我们就不能不感慨现在社会改革的滞后。这些表演宝贝月收入2万-5万不等,这样的收入是我们许多女性就业者所难以比拟的,更何况还有不少人还在为就业之事发愁?我们的副厅级干部不是也因为多年的工资收入买不起一套房而当面向省委书记汪洋激情直谏吗?

  《潇湘晨报》公安部督办的“2010·4·15”特大网络淫秽色情案波及全国10多个省市,近日,湘潭市公安局破获该案,成功摧毁了这个特大网络淫秽表演犯罪团伙,刑事拘留11人。昨日,湘潭市公安局通报了这起该市成功打击网络淫秽色情第一案的相关案情。由于这起网络淫秽色情案的组织者、操作者和参与者都是在网上联系,只有网名,而且警惕性极高,给办案带来了很大困难。民警费了很大努力,才弄清了他们的基本情况:该聊天室从2009年底开始非法经营,管理成员以及表演宝贝分散于全国10多个省(市)。他们的总部设在浙江温州,具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骨干组织成员有站长和站长助理6人,区域代理50多人,表演宝贝200多人,注册会员2000多人,每天参与会员至少在300人次以上。每个“宝贝”每场约45分钟的淫秽表演,每个会员必须支付相当于人民币20-45元不等的U币。而同一时间全国范围内有多少会员观看这场表演,难以计数。表演宝贝的月收入2万-5万元不等,站长和区域代理等管理者的收入则更高。

  为何一些打工妹宁愿进洗脚房也不愿进工厂?这其实已经是人们热议过的一个话题。但是如今出现了200多名女性热衷网上裸聊色情表演,不能不让我们更加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全国2010年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7.7万亿元之巨,可是这样高居世界第二的财政收入分配合理吗?官员们可以大肆公款消费,而民众的工资收入却连年徘徊不进,远低于国家的税收增幅,更低于富豪的利润收入。刚刚曝光的宁夏高官竟然一次性花费上千万元豪购公车,仅仅是仅仅是宁夏财政厅就一次性购车25辆,而且均是单价达34.98万元的奥迪A6,不能不让人质疑:是谁赋予了这些官员千万元购车的权力?官员手中的权力及其控制的大量财政收入应该用来改善民主还是提高官员们的公款消费水平?2010年12月29日下午,福布斯中文版和中国建设银行在北京发布2010年《中国私人财富白皮书》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内地千万富豪人数将达到38.3万人由于房地产价格近十年持续攀升,房地产行业的可观利润造就了11.6%的千万富豪。中国的富豪越来越多,富豪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可是广大民众收入如何呢?堂堂的副厅级干部竟然用正常工资买不起一套房,试问这不是让官员为房屋铤而走险去贪腐吗?这不是让女性为了金钱的诱惑去从事色情业吗?这不是让女大学生热衷于去当贪官和富豪的二奶、小三吗? (创造大王)

  可怕的腐败和可耻的色情表演背后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严重滞后。然而,在重庆市提出缩小贫富差距的硬性目标之后,立即有人起来反对,说什么这是走向共同贫穷之路。这样的说法显得荒谬可笑。说这样话的人缺乏起码的世界眼光和起码的世界经济常识。因为在我们的东邻日本,他们就提出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他们的贫富差距就比中国小很多,但是这并没有妨碍日本在那段时间内的飞速发展。可见,我们全国各地缩小贫富差距的改革顾虑是完全不必要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国必须改变凭借投资和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观念,积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发展经济。为何我们现在一些地方官员在要求资方涨工资上非常困难?其根本原因不是还是在于他们的政绩很大一部分要靠投资拉动来显现吗?然而可笑的是,我国至今都没有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提高科技成果和教育成果利用率的考核要求,试问这样下去,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变?如何能在改革收入分配上真正取得根本性突破?

  愿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正视200多女性热衷裸聊色情表演背后的原因,让广大民众在自己的体面工作中获得应有的合理报酬,减少官员腐败和女性色情的经济因素,让我们的整个社会变得风清气正、健康和谐。

(责任编辑:张秀华)

分享到: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