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强风做航站楼的"检验员"

2010年12月12日 12:11   来源:东方网   杨菁

  昨日,北京地区遭遇大风天气,首都机场风速最高达26米/秒,最大风力为10级,该天气造成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屋面局部金属板被强风掀开,甚至有一条跑道的起降受到了影响。(12月11日《新京报》)

  事故和故事,虽然只是调换了位置,但是意思却截然不同。当然啦,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每一次事故的背后都有故事。

  一场突如其来的十级大风撕裂了首都机场屋顶,这显然是一起事故。“海恩法则”告诉我们,一起重大事故背后有29起事故征兆。那么,首都机场屋顶被大风撕裂,背后会有哪些故事呢?

  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工程腐败。毕竟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是2008年2月份才投入使用的----距今不到3年时间。此外,据媒体报道,被大风吹倒顶棚的3号航站楼“集纳了多项世界一流技术,使首都机场一步跨入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化机场行列”。(据《北京日报》)很难让人相信,世界一流技术、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化机场,其航站楼的屋顶居然是最薄弱的环节,这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过去的事儿。因此,只能让人将之与工程腐败联系到一起----要知道,近年来,工程建设领域腐败案现象非常严重。那么,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工程能否经得住腐败的考验,就得打上个大大的问号了。

  其次,是“最大思维”。据报道,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南北长2900米,宽790米,高45米,总建筑面积98.6万平方米,是全球最大的单体航站楼。都说“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可事实上,如今盲目兴建“最大╳╳”俨然已成潮流:楼要盖世界最高,喷泉要建世界最大……凡事都从“最大”着手:设计要大蓝图、花钱要大手笔、效果要大气魄。总而言之,不求最好,但求最大。如此一来,安全问题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强风撕裂3号航站楼的屋顶,背后或许还有其它故事,但有一点不能忽略的却是,不能让强风做它的“检验员”。只有相关职能部门平时多刮强风,类似的事故才能避免啊!

(责任编辑:胡可璐)

分享到: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