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车改革的“方向盘”上应站满公众

2010年11月23日 07:59   来源:沈阳晚报   

  公车改革近20年经历了三次浪潮,却次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国家有意再刮起一次改革浪潮。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方案中涉及到几个方面,包括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电子监控所有公务用车等等。

  (《京华时报》11月22日报道)

  一年消耗2000亿元,三分之二被私用,“车轮上的腐败”备受诟病。各地也在争议中频频试水公车改革,但大多以失败告终。这其中的症结就在于,这一改革是针对政府机关和公务员群体的,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却都掌握在他们手中,一个针对自身的改革,很难做到完全摒弃群体的既得利益。

  纵观目前各地推行的一些公车改革,多以货币化形式进行,也就是给公务员发放高额交通补贴,一些处级干部甚至每月补贴高达3000元,因此被质疑为金钱瓜分盛宴。而在各地总结成绩,亮出节省开支时,少有详细列表,仅是今年公车消费总数对比去年的总数。这其中,忽略了一个最关键数据的去向:公车消耗中的三分之二不合理支出。改革本应该先把这三分之二水分挤出来,然后再比较改革前后的费用支出是否有节省。而目前各地的算法,是先承认了这三分之二的合法化,再将这部分不合理消耗转付给个人,于是,交通补贴成了公务员众多福利中的又一新品种。如此改革,怎么能让公众满意和认可。

  其实,公车改革,并不仅仅是节省财政开支。因为公车浪费的实质,不是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个权力问题,权力滥用在前,资金浪费在后。所以,改革首要解决的,是规范和约束官员手中一些不合理的权力。而对权力的制约,显然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对比目前各地的公车改革,多以相关部门红头文件的形式进行,改革的决策者中,有政府官员,有专家学者,却唯独少了公车背后法理意义上的主人——社会公众。就像一个再好的理发师也需要别人来给他理发,一个再好的医生也不可能给自己动手术,公车改革不能仅是官方智慧的孤军奋战,而应该是与民意民智的良性互动。唯有改革的“方向盘”上站满了公众,改革才能获得最大的推动力,也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