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绕北京长达1000公里的区域,正等待着一场开发热潮的启动。受“环首都经济圈”概念的影响,以往被称为“环京津贫困带”的河北13县市,一夜之间华丽转身,有望升格为“经济特区”。根据规划草案,环京区域将用2年左右时间,通过高铁、轻轨、高速路网等交通设施,实现河北13县与北京的同城化;随后,逐步在养老、医疗、社保等方面实现一体化。(《中国证劵报》11月17日)
对于京郊贫民而言,“经济特区”、“同城化”、“一体化”的确是很诱人的字眼,或许意味着身份的提升、设施的改善、福利的优化、贫穷的终结……但这个“脱贫美梦”真能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中实现吗?
首先,“造城运动”的动机不单纯。土地资源紧张所产生的人口膨胀、环境污染、房价过高等一系列紧迫问题直接制约了北京的进一步发展,在此大背景下,房地产商、建材供应商、当地政府等暗怀鬼胎,有利可图才是他们异常积极的根本原因。逐利乃商人本色,企业垂涎京郊市场无可厚非,但当地政府一心只想从中分一杯羹的心态就应该批判了。“政绩本位”的最大诟病就是容易忽视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而牟取个人私利,把“惠民工程”办成造成劳民伤财的“豆腐渣工程”。“造城运动”作为工程量大、惠及面广、影响力大的重大举措,更应该注重“本位意识”的调整,这也是实现京郊贫民“脱贫美梦”的根本保证。
其次,“造城运动”的潜在危机多。“造城运动”是一把双刃剑,脱贫致富、经济腾飞只是其光鲜亮丽的一面,潜在背后的危机才是决策者更应该重视的。因“造城运动”而生的悲剧在我国已不胜累举:清水河斥资61亿建新城宣告失败、宝坻别墅群成“空城”、赤峰因“造城运动”导致严重水污染……笔者担忧的是,“环首都经济圈”是否真的像媒体描述的那样“形势喜人”,之前的悲剧、潜在的危机是否得到了真正的重视?
最后,“造城运动”的成果分享难。“造城运动”所造的城最终主要服务于谁?从中受益最大的一方是谁?对豪夺“宅基地”、暴力强拆、逼农民“上楼”等欺压百姓的故事了熟于心的人们估计很难给出确切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场运动中当地农民必定要经历拆迁等惊险桥段,也必须得在新城中从新寻找谋生途径,从这一点上说,土著们还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造城运动”真是当地贫民脱贫致富的福音吗,还是“马太效应”的又一次现实验证?这才是决策者急需考虑的问题,其他“经济特区”、“中国最大经济圈”什么的都是浮云。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