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渤入新”之争看学术独立性

2010年11月18日 07:44   来源:西安晚报   熊丙奇

  近日,媒体报道的“海水西调,引渤入新”工程在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中国工程院16日召集曾参与《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项目组的主要成员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10多位院士、专家认为近期广受关注的引渤海水入新疆工程“不可行”“不可想象”。(11月17日《新京报》)

  这是一件颇让人费解的事。据媒体报道,2007年9月,中国工程院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组织开展了“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等重大咨询项目,20位院士、100多位专家参加了该项目研究工作。按说,这么重大的咨询项目,新疆方面不会不知晓,可为何新疆方面,却完全撇开这一咨询项目的院士、专家,另搞了一个水资源高峰论坛呢?

  “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思路,是在新疆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东西部经济研究院主办的“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上提出的。从论坛的主办者看,无疑具有官方背景。

  国务院重大咨询项目不被地方政府待见,连组织相关的论坛,也不邀请参与这一咨询项目的专家,极有可能的原因是,有关部门对解决某一问题心中“早已有数”,对咨询项目组的研究结果“不满意”,想另起“炉灶”,重启“咨询”。

  这符合当下的一些政府决策“规则”,不少政府决策,多出于政绩以及各种现实利益考虑,听证、论证于是变为走过场,甚至成为为领导拍脑袋决策服务的工具——请来一批“专家”,提出符合领导心意的观点,进而,领导依据专家的“建言”,上马相关项目。“学术论证”也就变为“论证(领导观点正确)学术”。得不到领导想要的论证、咨询结果,不是专家换想法,就是换专家。

  学术研究和政府决策的常识是,应该有观点充分表达、意见呈示的平台,否则,就会使学术变为利益的工具,也让政府决策出现严重的失误。

  要让学术不成为利益的工具,关键在于保持学术的独立性,此即建立学术共同体,按学术价值与贡献评价学者和专家的能力,形成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学术操守,制约学者、专家,不能将学术作为谋利的工具。

  专家们可以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论坛,可以承接政府机构委托的课题、咨询,但进行学术研究、做出相关咨询,应基于学术规则,而不是利益选择。

  更为重要的是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学者、专家之所以能成为既得利益者的“枪手”,主要原因是没有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少数人可以左右决策的结果。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必须是有关部门根据广泛调查,提出初步方案,初步方案需提交同级人大机构论证、审议。在这种程序之下,如果方案本身存在严重疏漏,缺乏严谨的论证,是难以被审议通过的。毫无疑问,建立学术共同体,让各种学术观念交锋,是这样的决策的必然需求。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