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体”谢了,“羊羔体”红了。
不信,请先欣赏:
“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一墙之隔/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我家/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
这是什么?这是诗,是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的诗作——《徐帆》。说实话,尽管这首诗让人不敢恭维,但它还是随着车延高的获奖流行了,其风格还被称作“羊羔体”。我无意于贬低车延高,因为他的获奖诗集《向往温暖》里的作品还是不错的,究竟有没有达到鲁迅文学奖的要求,评委们会给出答案。我关注的是,为什么当官员的身份、权力与获奖等利益联系在一起后,公众就会质疑。
官员写诗作画,著书立说,古来有之,也无可非议。远点的韩愈、苏轼,近点的毛泽东、陈毅……他们都是官员,也都是著名的诗人,可有多少人质疑过他们?相反,在今天,只要有官员参与的涉及名声、利益的活动,无论大小,有没有证据,都会让人产生权、利勾兑的联想。就本届鲁迅文学奖来说,获奖作品共有30部,其中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各5篇(部)。唯独诗人车延高的诗集《向往温暖》受到的争议最大,根源就在于他的职务——武汉市纪委书记。可见,公众对官员的极度不信任,延伸到了对其作品的审视上。
这样的对垒,表面是在质疑诗歌质量,实质是声讨权力干预。基于过往不断积累的官场“糗事”——贪官腐败、买官卖官、权钱交易……权力几乎在所有领域中无法“安分守己”,甚至上下其手,又出了《徐帆》《刘亦菲》的“羊羔”,鲁迅文学奖当然难逃嫌疑。在此前提下,尽管中国作协解释称车延高获鲁迅文学奖的诗集水准较高,达到鲁迅文学奖的评选标准,这些言论估计只能是“浮云”,公众如何能相信。换个角度看,否认其诗歌的质量,不就是“臆想”其权力在评奖中的份量,从而得出“权奖交易”的结论吗?当然,这些都是公众的猜疑。这项文学奖的评选是否与权力联姻,不该轻易断定,只是官员与群众离得越来越远,两者间的裂隙越来越大,官员的公信力不断下降的现实却无法回避。
在权力与公众对垒阵营中,诗歌,甚至文学,都只是一个载体。换一个场地,这样的“口水仗”还会继续。只是,对于修复两者间的裂隙的努力,官员不屑,公众不信,这样的现状更加令人担心。
刚刚看到“中国作家协会22日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称鲁迅文学奖评奖公开公平公正”,准备结束本文时,突然又“跳”出个热帖:“鲁迅文学奖是可以用钱买来的,这是公开的秘密。不少鲁奖得主是用钱买的,还有一些,是谋来的。跑奖,是作协体制内作家的人生大事……”
哎——文学的“品位”,官员的“形象”,权力的“名声”……
谁来拯救?谁能拯救?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