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明日黄花”想到传统习俗

2010年10月08日 08:04   来源:四川日报   胡越英

  有一个成语叫“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从这个成语的起源看,其中的“明日”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明天,而特指重阳节后一日;“黄花”,指菊花。原意指重阳节过后再插菊花就过时了,就像中秋节后再送月饼就失礼了一样。后多比喻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在使用中,往往把“明日黄花”误为“昨日黄花”,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了解“明日黄花”的来由,及其与传统习俗的关系。

  这“明日黄花”,语出宋代苏轼的《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及《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苏子此语也有所借鉴,之前,唐末诗人郑谷的一首题为《十日菊》的绝句曰:“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这可能就是“黄花”与“蝶愁”的最早源头,苏轼用典信手拈来,广为流传,固定为成语。

  为什么过了重阳节的菊花就是过时的事物?这要从中华民族重九(农历九月初九)登高赏菊的习俗说起。在古人眼里,九是上阳之数,九月初九乃是阳中之阳,故有登高望远,邀友赏菊,以求安泰之习。高人韵士相聚赏菊,或“采菊东篱下”,或“把酒就菊花”,或折下几枝养在瓶中,以为清玩,吟诗作赋,留下许多文坛佳话。作为一代文豪又常谪居边远的苏东坡,每逢中秋、重阳,更是抒怀咏志,留下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千古名篇。《九日次韵王巩》就写于九月九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意思是: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着急回去,还是趁这赏菊辟邪的重阳节日赏花为好。倘等到“明日”,重阳已过,不但人观之无趣,恐怕飞舞的彩蝶面对过时的菊花也会犯愁的。

  本来汉语中只有“明日黄花”这个成语,但时至当代,人们在淡忘重阳节的同时,也忘记了“明日黄花”的本来意义。忘记重阳节也就算了,还冒了个“昨日黄花”出来——大概人们很难理解“明日”尚未来到,明日的黄花怎么就过时了?开始还有人去纠正一下,说上一说,后来也懒得说了,来稿都这样写,编辑们也不修改,一而再,再而三,居然有人就提出按“约定俗成”原则,立“昨日黄花”,废“明日黄花”。这就不得不加以澄清:用“明日黄花”来比喻过时的事物,那是因为“明日”与“昨日”划定的标准——“今日”。这个“今日”,如上所述,也就是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节过后再插菊花就过时了,犹如元宵后的汤圆还能吃,但仅是某种甜品而已,失去其团圆美满的节日寓意。由此看来,“明日黄花”在我们的重阳节和民族文化中具有的特殊寓意,是不能不流传下去的。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