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义兴
据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涨幅比6月份扩大0。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3。2%,农村上涨3。5%;食品价格上涨6。8%,非食品价格上涨1。6%。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价格六涨二降,其中除衣着及交通通信类价格呈下降外,其它价格均呈现不同程度上涨(《经济参考报》8月11日)。
对此,显而易见,今年在国内灾害性天气频频出现,粮食等农作物收成普遍受到影响情况下,可以说这次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上述经济数据,应该与市场早前对此的预测十分接近。而与此同时,接下来市场或许更加关注的是,面对现有物价走势,国家相关调控部门将会采取何种态度,又会以怎样的决策来进行通胀预期管理?想这,不仅是已经摆在相关经济调控部门面前的问题,并且也是与居民手中的“菜篮子”息息相关的重要社会问题。
首先就通胀预期管理要求讲,应该承认,虽然与专业市场分析人士相比,或许对大多数居民而言,应该不会像专业人士对类似于上述这样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经济统计数据一样敏感。然同时可以肯定,在日常生活中,居民、特别是对工薪群体来说,其对物价的走势的感觉与判断十有八九与自已手中的“菜篮子”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换句话也就是说,虽然相关经济调控部门在进行通胀预期管理时,会运用财政、货币等多种调控工具,政策目标也会因不同时期与阶段性而有所不同,并有不同侧重点。但不容否认的是,无论相关经济调控部门采用何种政策手段对通胀预期进行管理,其调控政策所应具备的有效性,最后总是会在居民手中的“菜篮子”中得到反映。就此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菜篮子”是衡量相关通胀预期管理工作是否有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效的一把“标尺”。
还有以公共决策制定要求讲,或许不得不承认,在当前银行存款负利率、物价又呈上行的市场环境里,对相关经济决策部门来说,也许在制定政策过程中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可不容否认,由调控部门的社会公共性质所决定,不管其作出何种决策,也不论其在决策时对各种利益进行权衡时有多难。在决策时将社会弱势群体利益放在首要及优先位置,显然是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决策时必须遵命的社会公共原则。对此具体就以通胀预期管理工作来说,将社会低收入群体、工薪阶层等弱势群体利益放在优先保护位置,无疑不仅是衡量通胀预期管理工作是否有效、以及具有多大有效性的一把标尺,同时还应该是评介行政管理自身是否符合社会公平发展要求的重要原则。
所以笔者认为,将居民“菜篮子”与通胀预期管理挂钩,并将其作为评介通胀预期管理有效性的一把标尺,或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