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北上广”:心理失衡下的矫情反抗

2010年07月30日 06:50   来源:红网   罗祥
    7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打拼数年后,不少年轻人重新选择到二、三线城市发展,被舆论称为“逃离北上广”。这个群体虽然还不算庞大,但和多年来人才流动的潮流“奔向北上广”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尚不能认定“逃离北上广”是否已成风潮,我却十分不屑于眼下媒体一窝蜂的从“北上广”谋生计的艰难去诠释这类逃离。

    不可否认,房价高企、交通拥挤、生活成本不断攀涨,也许会让跻身与“北上广”一线城市的“精英”们感觉不爽。可“长安米贵,居之不易”,自古亦然。逃与不逃,踟蹰抉择之际,谁又能无视和忽略一线城市那些有目共睹的种种好处呢?北京人不愿意离开北京,上海人不愿意离开上海是非常普遍的,原因何在?不还在于京沪穗这样的城市现代化程度、就业机会、生活质量上大大优于中小城市。而目前整个社会的资源与资本都在向大城市倾斜,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种种莫不如此,就以大学毕业生来说,很多人不愿意离开北京、上海,原因不还在于这里就业相对容易,收入相对比较高,占有更多的公共资源。于是,我更倾向于相信所谓逃离之说,充其量只是年轻白领们对“北上广”一线城市的高压力生存状态的一种心理失衡下的矫情反抗。

    然而,逃离“北上广”一线城市就能找到幸福了吗?我看未必。希腊现代诗人卡瓦菲斯在《城市》里写道:“你将到达的永远是同一座城市,别指望还有他乡。”而“幸福感”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指向于居民的心理感受层面。人们喜欢将“最具幸福感”的生活视为“诗意的栖居”。事实上,诗意所意味的正是自我与外界的和谐,人因精神自由而有了审美之心。当一个城市的居民有了物质的安全感,找到了完备的发展空间,获得了“可行能力”从而找到自我在发展中的主体价值,人才能脱离于现代生活的焦虑,人与城市的关系也才会产生诗意的温情。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说生活在哪里并不重要,选择留下或者逃离大城市都是为了寻找幸福。关键就在于,一个人能否主动适应这一切,是否有足够信心创造机遇、接受挑战。

    诚然,在“逃离北上广”矫情口号下多少有些悲凉。对蜗居抑或北(沪穗)漂一族来说,逃离还是留下,没有选对、或是选错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选择适不适合你。你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更喜欢忙碌、还是悠闲?你更能忍受压力、还是平淡?也许真能有那么一天,大城市不再拥挤、小城市不再寂寞,每个城市都让人们找到自己的未来。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