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万封"网信"奔"市长"的背后

2010年07月09日 13:15   来源:东方网   奚旭初

  上海“市长信箱”开通至今,8年来已收到网民信件近30万封。从最初半年不到5000封的“尝试”,到如今一季度就有1万多封的“常量”,市民对政府信箱的作用愈发信赖,也越来越习惯用家常话和政府官员“聊天”。(7月8日《解放日报》)

  30万封“网信”,凸现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的管道、互动的平台。网民通过自由表达,反映意见。但无可回避的另一个事实是,30万封“网信”,传递着百姓的委屈和烦恼。按照常理,30万封“网信”在奔向“市长信箱”之前,一定是已奔过诸多部门,奈何四处奔波,皆是难觅归宿,于是才奔向了“市长”。从这个层面看,30万封“网信”,恰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测和评估政风和民生现状的座标。

  30万封“网信”奔向“市长”,是奔对了。这又可以说明,“市长”管用,已成了百姓的“思维定势”。“市长”管用,既不是职能部门办不了的事“市长”就能办成,也不是“市长”事事都具体操办;实际上,“市长”所办的事,不过是将市民诉求批转给职能部门。诉求还是原来的诉求,但因为有“市长”当了“二传手”,结果就迥然不同了。

  百姓有忧有难,左呼右吁,“直通车”通往职能部门,却一次次路堵车塞,职能部门不是“爱莫能助”,就是懒得答理。“直通”不通,百姓只好绕道奔“市长”——看似舍近求远,焉知近在眼前:只要“市长”发了话,“千难万难”就成了一点不难,解决的速度要多快就有多快。由“老大难”而“老大”一说就不难,这变化几多耐人寻味。30万封“网信”的背后,有一个问号:如果每个职能部门都能各司其职、有机运转,不推诿扯皮,什么事情都能在部门这个层面上解决,还会有30万封“网信”奔“市长”吗?

  “市长”一句话,胜过百姓一万句,百姓的诉求可以置若罔闻,百姓说了一万句当成耳边风过,把百姓都得罪了也照样心安理得,折射出一些职能部门的不作为、“官本位”,也暴露出深层次的问题:百姓没有要谁不要谁的话语权。要是缺少谁得罪百姓谁出局的机制,依然是百姓说了一万句也不办,“市长”说一句才办,那么以后奔向“市长”的“网信”恐怕也不会少。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