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徕生意,请别拿“自杀门”说事

2010年06月20日 10:15   来源:红网   郑渝川

  6月18日开幕的“2010年企业健康管理国际高峰论坛”上,卫生管理专家呼吁,政府应指导企业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企业健康福利机制,保障职工的身心健康。(《中国新闻网》6月19日)

  这则报道列举了多位“卫生管理专家”的话,首先是广东省卫生行政部门官员认为:企业对职工身心健康不够重视、干预不力,长期积累最终酿成了“自杀门”之类恶性事件,因此企业应主动提高健康管理水平。

  而另一名来自某健康体检集团、该次论坛活动联合主办方的发言者则提供数据称:中国企业300万体检人群,超过九成处于疾病和亚健康状态。他认为:国内企业可以建立以健康体检为依托的风险监测、筛查和评估系统,规范的心理健康监测辅导体系和健康咨询、干预体系,形成一体化的“健康管理链”,开展包括健康保险、预约诊疗、企业社区健康维护、国内外转诊以及私人医生服务等全方位健康服务。据介绍,这一模式目前已在一些央企试点。

  如果单看卫生部门官员在论坛活动上的发言,你可能会觉得很有道理。今年连续出现的“自杀门”,以及过往在其他一些知名企业出现的员工自我伤害事件,揭开了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缺陷。国内许多企业建构的产业价值链、分配原则、精益制造和精细化管理体系,将员工的角色定型,物化为流程上的一个个节点;换言之,即便企业主、职业经理团队没有刻意剥夺和压制员工,后者也不得不基于单向度的薪酬、考核、晋升坐标,而进行或主动或被迫的“异化”。

  这就是说,真正可能维护职工身心健康、人格尊严、事业发展的,只能从前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改进着手,通过修复畸态的产业价值链、分配原则和管理体系,继而达到目的。这其中,企业可能为员工提供一定的健康管理福利,但更重要的是,作业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从源头上杜绝人或主动或被动“异化”的可能性。

  当然,即便是企业、产业、用工模式有了改变,现代经济和社会秩序仍然可能导致人的紧张和压力,现代人的健康管理问题依旧不可避免。请注意,对此,应该是公共卫生范畴的问题了,不能将企业职工在内的社会人的健康管理责任推托给企业,政府的投入比例、监管水平、管理能力,深刻关系着公民福祉。所以,卫生部门官员与会只谈企业责任、丝毫不检讨“自杀门”高发的工业园区等区域公共医疗服务资源缺失问题,是非常不恰当的。

  更离谱的事情还在后头。紧接着卫生部门的话,体检公司的代表上台了,大谈全方位健康服务,举出了央企的例子。众所周知,不少央企按照体制身份划分,使职工有了“三六九等”。笔者颇感兴趣的是,连《劳动法》同工同酬原则都拒绝执行的央企,拿出一大笔钱来购买周到的健康管理服务,服务对象包括高管层、正式工之外的普通员工吗?如果没有,那这不仅不能为央企健康管理工作加分(最辛苦的派遣工、短期合同工几乎没有福利保障,而旱涝保收、尸位素餐的正式工却有“与国际接轨”的“增值福利”),而且也无法证明体检公司开发出的体检项目、套餐的必要性。

  体检公司代表提供的数据,其实是非常可笑的——300万体检人群,超过九成处于疾病和亚健康状态,该公司为何不称到医院挂号的病患,几乎100%都有疾病问题呢?整件事情联系起来,就构成了一个荒诞离谱的场景:与会者回避了国民健康管理的公共性、政府投入责任,而将其模糊为“员工自理”、“企业福利”,然后继续绕越中国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缺陷,将企业到体检公司购买“健康管理服务”称为破解劳资矛盾、抚慰职工压力的首选——说来说去,不就是一方为另一方“擦鞋”、“抬轿”,好让体检套餐生意做得蒸蒸日上吗?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