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审计报告不点名或将得不偿失

2010年06月17日 09:22   来源:千龙网   殷国安

  审计署13日晚间公布了《17个省区市财政管理情况审计调查结果》。审计结果显示,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17个省区市有625.38亿元已收缴的非税收入未按规定及时缴入国库纳入预算管理,还滞留在有关征收部门的收入过渡账户或财政预算外账户。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中对“问题机构”均未点名,只笼统提及“7个省级和59个省以下地方政府”、“4个省级和10个省以下地方政府”、“12个省区市本级和26个市县区有关部门”等。

  这样一来,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便大打折扣。比如,我们只知道各省市区财政管理存在种种问题,却不知道究竟是谁、存在什么问题?整篇报告读完,也很难让人弄清楚究竟哪些省、市、地区的财政管理水平较高,又有哪些省、市、地区的财政管理问题较多。面对这样一份报告,公民的知情权是残缺的,进而,其审计监督的效能也难以发挥。就像俗语所说,在“好人不香,坏人不臭”的一锅粥里,各部门和公众事实上无从对问题机构进行监督。

  过去的审计报告曾经是点名的,也因此,每一次的点名报告都能在全国兴起一场舆论和监督风暴。但从2006年起,突然变成了“审计不点名”。尽管2008年新任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报告中有20个部门和单位被点了名,但那之后不久,刘家义便表示,审计工作报告中点名少了,不等于我们回避问题,也不是为尊者讳。现在,似乎终于实现了“零点名”的跨越。

  对于“审计不点名”的策略,有审计署发言人解释说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报告的阅读者能站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视一些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更有利于被批评对象从宏观上着眼于制度的完善和加强。但遗憾的是,在“不点名”的策略下,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审计风暴的消退,却很少看到相关制度的出台与完善。于是,人们自然会倾向于认为,“不点名”是审计署面临巨大压力的被迫退让,甚至预示着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联盟。如此一来,这一“策略”或许将得不偿失。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