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红网:“伪娘”潮起,提醒我们关注“男孩危机”

2010年06月02日 07:04   来源:红网   李萍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最开心的当然是孩子,在这一年中专属他们的节日里,不但可以享受放假的优待,还有学校、家长的特别满足,欢乐是这一天的主题。电视上、网络里到处是孩子的笑脸和五颜六色的气球。

  在这一天想起“伪娘”,估计很多人会觉得奇怪。笔者是被两条新闻标题吸引了:《“伪娘”现象引发中国各界关注男孩成长》(中国新闻网5月31日)、《伪娘盛行男孩缺乏阳刚之气媒体吁关注男孩危机》(东南新闻网5月31日)。关于“伪娘”的风起云涌、沸沸扬扬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娱乐圈和娱乐世界每天都在上演各种神奇和传奇,大可当作一种现象一笑而过。不过,当“伪娘”和“男孩成长”联系起来,似乎就值得琢磨了。

  你大可反对,就像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教授所说,“伪娘既不能影响人们在中华文化熏陶下构建起来的审美标准,也不会对成长中的男孩起到负面作用。”“伪娘”没有如此魔力,现在的孩子也不笨,问题是当“伪娘”潮涌,阴柔男孩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甚至赞美时,是不是能反映出背后的一些什么东西?

  我们的男孩,已经从小就开始跟传统中“男”的形象不一样了,想起半个月前,笔者曾关注过汕头一幼儿园女教师指挥一名4岁女孩殴打“不听话”的小男孩,网传视频中小女孩的蛮横,小男孩的怯懦,再往前2010年4月,浙江在线记者曾在杭州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的两个班做过一个调查,近七成女生觉得班上男生不像男子汉,妈妈们普遍反映,男女生打架,输的竟然是男孩。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曾撰文指出,男生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学习成绩正在渐渐落后于女生,而在男生通常较有优势的高中,近几年优势也在逐渐丧失。而有关专家更认为,男生的学业落后现在已经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而且是全国性的。不仅学业,男孩在体质、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各个方面都面临很多问题。由此提出了一个词——“男孩危机”。

  当男孩(不光在中国,其实也是一个世界现象)出现了退化,女孩似乎也开始朝反方向发展,于是出现了“阴盛阳衰”。今天恰好体育界有很多相关的讨论话题,媒体大赞中国体育界开始告别“阴盛阳衰”,源于近日中国女队的屡屡失手:女乒败北世乒赛,女足凋零亚洲杯,女羽失手尤伯杯,女排屡屡败鱼腩。中国男队当然尚未完全“咸鱼翻身”,只是这女队在多年惯性的大胜之后突然全线溃败,无形中反倒映衬出男队的崛起了。可见,在中国,“阴盛阳衰”究竟畅行了多久。

  当“男之不男”成为一种危机,一个长久的普遍的现象,就足以引人思考了。男人的阳刚之气难觅踪迹,连男孩也变成喜欢坐在家里看书画画动不动就哭鼻子的“乖宝宝”,一系列反思和批评接踵而至,家庭和学校首当其冲。有一种说法,男孩应该跟父亲一起成长,他们需要一种不同于母爱关心、呵护的规则、管教甚至批评,男孩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父教问题。榜样对于男孩的成长至关重要,儿童心理学博士李文道在《拯救男孩》中曾说:男孩子要从榜样身上学习宽广和包容,学会坚强和果断,感受男子汉的气质,学习成为一个男人。当家庭教育中父教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时,学校教育将成为重要手段。

  然而,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女性教师似乎也占据了绝大多数,总体来说,男性教师仍然缺乏,笔者当年毕业找工作,很多学校明确提出要招男老师,因为学校里女教师太多了,已经不利于性别平衡了。中小学相对还好,幼儿园最甚。类似于保姆、空姐一样的职业,似乎天然就带上了女性的色彩(男保姆因而被称“男阿姨”),男性幼师也因为这种刻板的职业性别角色印象,从业人数甚少,“存活率”也不到5%。所以,昨天当新闻报出,为期两天的江苏省2010年免费幼儿师范男生招生面试竞争非常激烈,三百个人取一个,竞争激烈程度超过公务员时,我们一方面是惊诧,一方面也有欣喜。当然,背后的就业压力和优厚待遇绝对超过了其中为奉献幼教事业的理想和壮志,但从整个教育发展来说,江苏省此举也是一个可喜的开端,男幼师的大量加入对于作为学校教育起点的幼儿教育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六一儿童节要结束了,在这个欢乐的日子里,笔者却有了一丝隐忧,但愿我的隐忧只是杞人忧天。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