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究竟是谁促成了“张悟本”现象?

2010年05月28日 11:22   来源:沈阳晚报   张艳华

  如果你现在不知道“张悟本”是谁,你真的out了,他的书上市6个月销量突破300万册;他主讲的电视节目排名收视率前三名;他的挂号费高达2000元;他提出的绿豆养生据说是绿豆涨价的原因之一。而通过媒体的披露,发现这个所谓的养生明星,其履历多处存疑,其“教授”“中医专家”的身份也被证明不符。(《新京报》5月27日报道)

  张悟本不是第一个大红大紫的养生明星,早在他之前,就有多位养生明星上过电视,出过书,其影响力也不可谓不大。张悟本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热得发烫的养生“专家”,在他之后,你方唱罢我登台,养生的热潮,将不可阻遏。

  有很多媒体和评论指出,“张悟本”现象是媒体伦理短板及浮躁的“造星”逐利造成的,其中媒体和有关出版机构难辞其咎。问题是,单单将板子打在媒体和出版机构的身上,恐怕有卸责之嫌。要知道,在一个开放和自由的供需市场上,媒体和出版机构尽管提供产品、宣传产品,但最终掏腰包的还是消费者。如果不是消费者的跟风与盲目追捧,这样的书籍根本没有市场。

  笔者曾经做过出版社编辑,也曾经策划有关的养生类选题。可以这样说,读者的需求才是选题的基础和方向,而读者需要什么呢?如果给读者一本严肃、科学、规范的医学保健类书籍,反而没有几个读者能读下去。在急功近利的当下,读者需要的恰恰是“一定会”“保证能”“必须”“绝对”之类的近似拍着胸脯打包票的养生知识。换言之,如果告诉读者什么病需要吃什么药,什么病需要去看医生,什么病必须做检查,什么病需要食疗,什么病食疗没有效果……越细反而越不受欢迎。越是斩钉截铁,“三天见效”式的养生方法越受欢迎。

  其实,一些真正的中医专家写的书稿,因其知识层次的丰富,对疾病了解的深入,反而愈加谨慎,从不妄下断语,更不会随便就在书中抛售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养生方法。这显然是生活节奏快速的都市人所不能接受的,他们更愿意接受捷径养生法和速成养生法,这样的养生方法,最好取材简便,毫不费力,一劳永逸,且疗效立竿见影。而这样的养生方法,恰恰只能是那些学识素养不高,医学知识粗懂的人才具备,“无知者无畏”,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的方法都敢喊出来,写出来。

  可以说,张悟本之所以成为一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不是消费者的急功近利心理,不是消费者愿意掏腰包购买,这样的养生书籍注定只能束之高阁。有调查表明,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正是这个可怜的“6.48%”,给了养生的“大忽悠”以可乘之机。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