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促成了“张悟本”现象?

2010年05月28日 11:22   来源:沈阳晚报   张艳华

  如果你现在不知道“张悟本”是谁,你真的out了,他的书上市6个月销量突破300万册;他主讲的电视节目排名收视率前三名;他的挂号费高达2000元;他提出的绿豆养生据说是绿豆涨价的原因之一。而通过媒体的披露,发现这个所谓的养生明星,其履历多处存疑,其“教授”“中医专家”的身份也被证明不符。(《新京报》5月27日报道)

  张悟本不是第一个大红大紫的养生明星,早在他之前,就有多位养生明星上过电视,出过书,其影响力也不可谓不大。张悟本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热得发烫的养生“专家”,在他之后,你方唱罢我登台,养生的热潮,将不可阻遏。

  有很多媒体和评论指出,“张悟本”现象是媒体伦理短板及浮躁的“造星”逐利造成的,其中媒体和有关出版机构难辞其咎。问题是,单单将板子打在媒体和出版机构的身上,恐怕有卸责之嫌。要知道,在一个开放和自由的供需市场上,媒体和出版机构尽管提供产品、宣传产品,但最终掏腰包的还是消费者。如果不是消费者的跟风与盲目追捧,这样的书籍根本没有市场。

  笔者曾经做过出版社编辑,也曾经策划有关的养生类选题。可以这样说,读者的需求才是选题的基础和方向,而读者需要什么呢?如果给读者一本严肃、科学、规范的医学保健类书籍,反而没有几个读者能读下去。在急功近利的当下,读者需要的恰恰是“一定会”“保证能”“必须”“绝对”之类的近似拍着胸脯打包票的养生知识。换言之,如果告诉读者什么病需要吃什么药,什么病需要去看医生,什么病必须做检查,什么病需要食疗,什么病食疗没有效果……越细反而越不受欢迎。越是斩钉截铁,“三天见效”式的养生方法越受欢迎。

  其实,一些真正的中医专家写的书稿,因其知识层次的丰富,对疾病了解的深入,反而愈加谨慎,从不妄下断语,更不会随便就在书中抛售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养生方法。这显然是生活节奏快速的都市人所不能接受的,他们更愿意接受捷径养生法和速成养生法,这样的养生方法,最好取材简便,毫不费力,一劳永逸,且疗效立竿见影。而这样的养生方法,恰恰只能是那些学识素养不高,医学知识粗懂的人才具备,“无知者无畏”,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的方法都敢喊出来,写出来。

  可以说,张悟本之所以成为一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不是消费者的急功近利心理,不是消费者愿意掏腰包购买,这样的养生书籍注定只能束之高阁。有调查表明,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正是这个可怜的“6.48%”,给了养生的“大忽悠”以可乘之机。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