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排模式”的墙外是哭泣的教育经费投入

2010年05月26日 09:10   来源:红网   崔中波

  从幼儿园到博士,实施长达25年的免费教育。广东东莞石排镇一石激起千层浪,被称为“中国最牛教育强镇”。不只是教育,在城市品质、产业经济、文化事业、市民素质、民生福利等方面,石排镇都开始了一个中国式的“中国镇”的经济转型探索。这个富庶的现代滨江工业城镇,希望通过“中国镇”理想,提供一个开启高福利时代的发展样本。(5月25日《中国经济周刊》)

  百姓最稀罕的就是“免费”二字——“从幼儿园到博士,25年的免费教育”,这话听起来像做梦,但在广东东莞石排镇这个不知名的小镇,却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这一羡煞数亿国人的创举,人们闭着眼睛都能想出,卸下高昂学费枷锁的家庭该有多么的轻松,摆脱后顾之忧的学子们在知识海洋里遨游得该有多么的畅快。

  可是,这一开启高福利时代的发展样本——“石排模式”的出台,并不像公众想象的建立在财政相当富裕的基础上。据报道,石排镇每年的可支配财政收入也就5亿元左右,相比珠三角其他可支配财政收入动辄超过10个亿的镇来说,石排并不富裕。但就在这样一个财政实力算不上绝对雄厚的小镇,让辖区范围的4.2万户籍居民全部实现了免费教育。

  究其原因,或许正如该镇委员会的姚灿光所说,“一是切实解决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困难,全镇4万多户籍人口中约有10%是低保户和困难户;二是引导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后一个目的更为重要。”说到底,当地政府摒弃好看的GDP数字追求,做出这样一个关爱民众的善举,源于“还富于民”的先进理念支撑与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驱动。

  由此,不禁想起了始于1993年、已被念叨17年之久、却一直难以被落实的“教育经费占GDP4%”的国家战略目标,每每被舆论谴责时,都会和急功近利、不良政绩观联系起来,国家财政分配上,受传统的认识习惯影响,总向近期发展的国家基本建设倾斜,把“软”的教育事业一放再放。而地方官员更是忙着搞“政绩工程”,造出些豪华气派“看得见”的形象工程来,而把教育投入摆在了次要、附属的位置。

  这其中,理由不言自明。教育属于公益性投入,不能直接产出GDP,不能见出显赫的政绩。在“惟GDP论”支配下,在扭曲政绩观和发展观的支配下,能轰轰烈烈搞出些光鲜亮丽的硬性政绩工程来,他们不愿意费劲巴拉地打造那些看不见、摸不到、细水长流的文化建设。加上对教育本身,在官员考核机制中难觅踪影,在制度层面上也没有硬性的制度措施做制约。所以,一到关键时刻,就忙不迭地搬出财政紧张、资金匮乏等似是而非的理由,来解释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

  但显然,这只是借口,看了石排镇的报道,一些决策者就该明白,他们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他们差的不是“银子”,而是“决心”——在国家和地方财政分配上,确实把教育发展摆在优先地位的决心;在“还利于民”还是“追求政绩”的选择上,把民生福祉和公共利益放在首位的决心。使使劲、跺跺脚,解决了这个“决心”问题,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而教育经费占GDP4%的“跨世纪”目标,也就不会再像现在这样一直被空喊下去、“战略”下去了。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