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治沙别指望“天帮忙”

2010年05月20日 06:51   来源:人民日报   刘毅
    今年开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遭遇了12次沙尘天气过程,比前几年次数多、强度大。很多人发出疑问:国家近年来下大力气开展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沙尘暴?沙尘暴就不能根除吗?

    大风和地表沙尘源,是产生沙尘暴的两个必要条件。今年3月以来,我国西部以及蒙古国沙源地冷空气活动频繁且强度大,同时由于北方气温长时间持续偏低,地表植被返青晚,植被对地表的保护作用比较差。因此,裸露的沙土常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

    多年罕见的异常气象条件,是我国近期时常遭遇大风、沙尘天气的主要原因。防沙治沙等生态建设,如何适应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的新情况?这是我们面对漫天黄沙,应该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明显感觉到天气的变数显著增加了,老天爷时常不按常理“出牌”。生态建设指望不上天帮忙,只能依靠人努力,而且要比以往下更大的力气,才能应对日益古怪的天气。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尤其要进一步加强以林草建设与保护为主的防沙治沙措施,节约珍贵的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不能过度开发。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区之一,经济发展增速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他们提出今年不再追求GDP增速全国第一,把重点放在调结构上。这样的做法有利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值得称许。

    此外,面对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生态建设要更加注意讲究科学,谋后而动。比如,前些年,个别比较干旱的地区种了杨树等耗水量较大的树种来防沙治沙,当气候条件没有特别异常时,这些树可能会勉强成活,成为长不大的“小老头树”。一旦遭遇今年这样的罕见天气,杨树自身难保,何谈防沙?治理严重沙化的土地,其生物措施应以种植灌木为主,这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依据不同的自然条件,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突出灌木的原则,科学确定乔灌草比例,才能在沙区形成稳定的林草植被防护体系。

    沙尘暴是一种自古就有的自然现象,不可能根除。在这场人与沙的拉锯战中,不能指望短时间内毕其功于一役。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尊重科学,防沙治沙才能有所作为,我们才能迎来更多的白云蓝天。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