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日报:任志强和袁腾飞咋成了“公敌”

2010年05月10日 08:08   来源:沈阳日报   廖保平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近日表示,中国需要20到30年时间达到让民众“买得起房”的目标。陈淮称“中国住房严重短缺,就算房子不要钱,4套房子也变不成70套。”  张广墅绘

  □廖保平

  本周,有两个人几乎被讨厌到了人人都想揍他们的地步,一个是任志强,一个是袁腾飞。

  房地产大鳄任志强在本周的一次采访中说,他是中国人最想揍的人之中排在第三。有人称他是“人民公敌”,他甚至在大连的一个房地产峰会上遭到“鞋轰”。

  被誉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的袁腾飞,曾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讲授《两宋风云》。近日,他的一些出位言论在网络间广泛传播,遭到海内外一些学者发难。有人说袁诬蔑民族英雄,鄙夷华人“愤青”,有人干脆说“袁腾飞人人得而诛之”。

  显然,引经据典地论证,不要痛扁任志强、袁腾飞,说什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宪法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谐社会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话说。这些道理了无新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能更有意义。

  想痛扁任志强者,与他们对中国房价刻骨痛感分不开,可是仔细观察会发现,任志强发炮,并不总是针对买不起房的人,他自己也时常以一个“诉苦者”的身份出现。他讲很多道理,都堪称精准打击,并不是我们一气乱拳就能打下去的。

  想揍任志强,是一个脏水池子里浮出的泡沫。古典经济学对市场有四个划分: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与完全垄断市场。对于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商品的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市价就是供需双方的均衡点,在均衡点上,怎么高、怎么低都是合理的。如果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符合这个要求,高房价有什么好吵的?

  问题就在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吗?答案是否定的,套用上述四种市场划分,中国房地产市场四不像。其实,历经几次大的经济危机后,从古典主义的完全自由经济到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理念的反复,人们已经形成共识,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但政府要适当调控。但是,在一个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市场里,所谓“调控”要么走不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要么一调再调不管用。

  因为,在这样的市场里,因权力渗透形成了庞大的网状既得利益集团,并已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资源的分配。最后,浮在这个市场表面上的,是庞大的购房者与一个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的任志强的掐架表演。

  至于人人都想揍袁腾飞,这里面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历史观”的问题,一个是“历史解释权”的问题。历史观就是怎么看待历史、历史人物的问题,是政史区分地看,还是政史合一地看,是因人而事地看,还是因事而人地看,是脸谱化地看,还是复杂化地看,不同的历史观会有不同的结果。因为,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你怎么看。

  假定用脸谱化来看待历史人物,就很容易以偏概全。人是复杂的,有其多面性,尤其是那些在历史潮流之中搏击的历史人物更是如此,这就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来评判。我们完全可以把袁腾飞对历史的解读当成一个角度和一个层面,视为一家之言,没有必要仅仅为了忠实于感情而偏离真相。

  历史的解释权仿佛只有“权威”的专家学者才具备,但什么情况下A教授拥有了解释权,而B教授没有,这就要看背后所隐藏着的知识运作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历史经常规定“是什么”,而非“不是什么”。“是什么”使得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受限制,“不是什么”则常常可以培养我们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的独立精神。

  但是,为了确保解释权的垄断性,解释会衍生出很多的禁忌,比如“为尊者讳”,不允许人们向解释的权威挑战。就像过去的巫师、祭司,他们垄断和世袭着知识的解释权,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与理性,结晶出来的知识,被披上神秘的外衣,宣示着无上的威严,压制着新知识的产生。最终,垄断变成了关闭智慧的牢笼。

  有句话说,对手让你认清了自己。那么,很多人从一个对手那里认清自己时,其实是这个人让我们大家更清楚地认清自己和社会。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最想让我们揍的人,是他们让我们一次次认清自己和社会。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