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需要一个真实的“五四”记忆

2010年05月05日 09:08   来源:光明网   周显宝

  又是一年“五四”时,借此时机,大学校园纷纷展开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狭隘的“五四”观,符号化、概念化的 “五四”记忆, 把对“五四”运动的追忆演变成一场简单的节日狂欢,使得真实的“五四”离青年人越来越远。

  复活五四的现场情景,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时期,伴随着近代以降国门洞开后的西学东渐,古今中西的文化在冲突中走向融合,各种文化资源尽显峥嵘。各种不同的思潮、不同的主义、不同的主张、不同的理想,都获得了空前的平等的话语权。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相互激荡的局面,三者之间争夺话语权的斗争与现实政治斗争交织在一起,共同描绘了五四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壮阔画卷。可以说,五四运动的发生是时人思想困惑的总爆发。

  然而,随着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和参与者此后身份角色的转换以及时代风云的变迁,不同的政治集团,学术派系,不同身份的当事人,以及不同时代的解释者,都对这场五四运动作出了符合本集团利益及各具时代特征的多元化的诠释和历史评价。在日后的话语争峰与话语重构中,逐渐形成了(见洪晓楠《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与话语重构》) 三种不同的“五四”话语系统:唯物史观派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五四”革命的强势话语系统;自由主义西化派有关“五四”启蒙的渐进的弱势话语系统;文化保守主义派构建的反“五四”话语系统。

  长久以来,特别是在中国现代史上,激进主义构筑了一套解释五四的强势话语系统,这种历史诠释强势话语权在长久的解读中消解了其他流派的解释权,使得各大流派之间的文化制衡格局被破坏。其在文化思想领域产生的一个直接消极后果是,五四运动的全幅内涵被遮蔽不显。如在中国,五四被赋予更多的社会政治使命,“五四”精神则成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精神价值标杆。

  解读“五四”,关乎青年人其关键词仍是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民主和科学精神。然而由于单调的历史诠释遮蔽“五四”的真实面孔,使得在现实的纪念之中,五四的多元价值取向被人为的简化,五四运动的精神内涵正在被误读,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身份和独立的价值标准的“五四”青年知识分子正在被遗忘。

  拨开历史的迷雾,消除五四历史诠释的偏见,对“五四” 话语的合理内核予以开掘和阐释,还原一个真实的“五四”。这不仅仅是历史学学术研究的需要,更是在现实社会实践中继承与发扬五四精神的塑造新青年的需要。对于青年人来说,消去“五四”过于符号化、概念化的纪念印迹,深入“五四”精神的内核,勇敢承担这个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方才无愧于一个真正的时代青年。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