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毁麦种树”的“精神”源头在哪里

2010年05月04日 06:48   来源:西安晚报   邓海建
    继新华社4月29日播发《河南南阳发生“毁麦种树”事件上百亩小麦被铲》一稿,报道宛城区新店乡上百亩小麦被毁后,记者追踪采访,发现为迎接农运会绿化城市而“毁麦种树”在当地并非个例,在宛城区红泥湾镇,也有上千亩小麦被毁,被当地政府改种树苗。(5月3日《潇湘晨报》)

    全国农民运动会是由国家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农民体协联合主办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往大的方面说,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对9亿农民的深切关怀;从小的方面讲,就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抓农村体育实际上也就是抓了劳动生产率”。但上千亩良田顷刻之间化为形式主义的道场,这“农运会”也许改叫“官运会”更入题。

    有些时候,有些运动会上的年龄造假不重要、身份作伪也不重要、甚至裁判潜规则还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锦簇花团,有没有烧钱砸钱祭出的“超强软硬件”。

    就譬如南阳的农运会吧,本该是与农民、农业、农村最亲近的运动嘉年华,但因为“相关精神层层下达”,活脱脱异化成了与农民争利、与农业争地、与农村争权的官场秀。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在未得到农民同意的情况下,强制流转农地属于违法行为;同时,我国基本农田受到严格保护,不能改变用途,也不能种植树木,但数千亩耕地,如此“大手笔”地种花种树,当地基层干部吃饱了撑的有这个“天胆”?当地国土等监管部门竟浑然不知?唯一合理的解释,恐怕还是那个最古老、最彪悍的理由:领导授意。那么,又是怎样的决策程序搞出了“毁麦种树”的“创意”?这个层层落实的“精神”的源头在哪里?

    当然,农运会是无辜的。南橘北枳的结果,只不过为失范的权力提供了一枚发作的种子。麦子也砍了,农田也毁了,花树也种上了,眼下的这一切,有没有司法与行政究责机制跟进?谁又会为之埋单呢?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