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居民素质不提高,每个人都可能遭飞砖横祸

2010年04月24日 08:11   来源:红网   叶建明

  安徽合肥一名装修工人程某装修时嫌麻烦,将剩下的砖头随意从十楼扔下,将从楼道出来的大学教授砸伤。该教授经抢救无效死亡,程某也被控过失致人死亡罪。(4月22日中国新闻网)

  看到大学教授的飞来砖祸,笔者想到了自己。三年前,笔者从一新楼路过,突然一个塑料盒饭盒子从天而降,砸中笔者,盒饭盒子里的剩饭剩菜洒落笔者一身。笔者愤怒至极,通过别人的指点爬上楼找到“肇事者”理论,才知道是一个装修工人吃完盒饭后随手从楼上抛下。如果当时他随手扔下不是塑料盒子而是砖头的话,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高空抛物现象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我国高空抛物现象非常之多,高空“炮弹”也“五花八门”。“垃圾”、“瓜皮”、“剩饭剩菜”、“脏水”、“痰”等等,很多人都有过被高空“炮弹”袭击过的经历。然而,当你愤怒至极想看看是哪个“王八蛋”干的时,你会发现,发射“炮弹”的人始终不会和你照面,哪怕你骂得再凶。由于不能确定是哪一耧层的人干的,只好自认倒霉。倘若你幸运的得到别人指点或通过“蛛丝马迹”的线索找到“肇事者”,也不一定能得到“肇事者”的道歉,还有可能吃“闭门羹”甚至“肇事者”和你对骂,说你自己走路不长眼睛。

  高空抛物,高空乱扔东西的危害很大:由于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一个鸡蛋从8楼抛下就可以让人头皮破裂;一个铁钉从18楼坠下,可能会插入行人的脑中;纵使是一块西瓜皮,从25楼抛下时都可能让人当场丧命,因为这块西瓜皮会产生56牛顿的能量与冲击力。

  鉴于高空抛物、高空乱扔东西危害巨大,而我们一些城市居民的素质又不高,有人建议装高空电子眼监视居民楼的各个楼层。这个建议能够实行的范围有限,代价也大,在有物业管理的居民小区里可以做到,没有物业管理或以前的旧楼房则很难做到。况且,让居民的私人生活时时刻刻处于电子眼的监视之中也不太好。

  如此看来,除了逮到肇事者后加大处罚力度外,还真的没有什么好办法来遏制高空抛物现象的发生。由于高空抛物的随机性、偶然性和隐蔽性,在目前看来,要减少高空抛物现象唯有靠居民的自律与城市居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