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权力自肥现象何时彻底终结?

2010年04月22日 09:42   来源:荆楚网   李忠卿

  泉州自来水公司在单位集资房贴出通知,要求即日起到5月1日前,必须办理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手续。逾期不办理者,将可能影响其正常供水。4月14日,本报报道自来水公司的职工用水不用钱,许多职工习惯了享受这样的福利,这种现象被市民质疑为“特权”,是对其他市民的不公平。该公司随即表示,将于今年下半年前,取消这一福利。(见4月21日《海峡都市报》)

  自来水公司职工用水不花钱,在某些人眼里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旁人只有羡慕的份,有意见也没办法,只能干着急。

  其实,类似的行业特权,不仅限于自来水公司,供电、煤气、电信等等相关单位都或多或少存在权力自肥问题,既然都是内部职工,自家人就不必客气了,用电、用气、打电话自然用不着掏钱,这种变相的“福利”被认为是名正言顺,没有人认为不妥。年复一年吃着免费的“午餐”,多爽啊!令人忧虑的是,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正在向其他行业蔓延,交警违章可以不缴罚款,铁路员工乘车可以不用买票,就连超市内推出特价商品时,也是内部人捷足先登,见利忘义,大家彼此都心照不宣,享受着特权带来的快感。

  自来水公司对内部职工不收水费的做法,表面看来与外界没有关系,但仔细想一想并不是那么回事,水费定价之前都要进行成本核算,然后制定出价格报物价部门审批,而自来水公司的员工用水费用每年高达几十万元,这些钱无疑都是由其他市民共同分担,换句话说,水司职工所谓的“福利”不是来自于自来水公司,而是众多其他用户。由是观之,供电、供气、电信等部门职工得到的“实惠”都是在损害其他公民的利益之上获得的,这种权力的私用与滥用,是对公平正义的挑战与漠视,必须下力气进行整治。

  我们欣喜地看到,泉州自来水公司在媒体曝光后,没有狡辩或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积极主动表示要取消这一福利,并敦促内部职工办理“一户一表”改造手续。他们在取消特权上迈出了第一步,真诚希望其他类似行业也同步跟进,权力自肥彻底终结了,公平正义的阳光就一定能够洒满人间,又何愁社会环境得不到根本改变?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