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重视教育教缘何建不了一座桥

2010年04月19日 09:11   来源:荆楚网   侯文学

  从1990年开始,广东省五华县安流镇的樟潭村便筹备在流过村中心的周江河上建一座新桥,以保证车辆通过、村民生产和孩子上学,但村民足足盼了20年,至今只筹到60多万元,还差230万元。每年到了汛期,为了学生的安全,村子唯一的小学不得不停课。(见2010年4月17日《广州日报》我们常常讲尊师重教,可几十年竟然建不了保证孩子上学的一座桥,实在令人费解。

  樟潭村是革命老苏区,经过30年改革开放,能够想像生产发展了,村民生活改善了,但同样可以断言富不到哪里去。不然,就不会连建一座新桥需要的290万元都拿不出来。建桥本来是具有公益性质的项目,既然村里没有这个能力,还有省市县镇各级政府,完全有能力出得起这点资金,尽快帮助村里把桥建起来。村民已经盼了那么多年,还要他们盼多久?孩子们一到汛期就放假,还得让他们等多少年?

  出现上述情况,首先在于是我们各级政府和领导没有真正把重视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如果真的重视了,镇里无力出资可以向县里申请,县里有困难还可以找省里。前一段时,媒体上不是说广东省富可敌国么?解决建一座桥的资金并不是什么难事,关键是没有引起上级政府的重视。还有一个问题是,重政绩轻民生。我们一些政府和领导往往把GDP增长和面子工程看得太重,没有真正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樟潭村因为缺少一座可以抵御洪水的桥,已经影响到群众生产生活和孩子上学,甚至曾先后发生过3名村民过河被冲走身亡的事故,为什么至今还无人过问、仅仅靠村里筹集资金呢?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的战略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个目标,既要有宏观布局,也须扎扎实实地从每一件事情做起。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樟潭村所在地的上级政府能够帮助村里尽快把新桥建起来,不要让村民再盼下去了,也不要让孩子们每到汛期就放假了。当然,类似的事情,也需要引起各地的重视。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