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记“灾难”一直就在身边

2010年04月19日 08:53   来源:中国网   廖保平

  这一周,世界上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我只铭记了一件事——“4.14”玉树地震,我感觉有一种心头被撕裂的痛感。而就在近两年前,汶川地震,我们的心被撕裂过一次。

  两度撕裂我们身心的,是人类至今仍然无法驯服的地震怪兽。联系今年以来发生的几次地震,1月12日的海地地震,2月27日智利特大地震,4月5日墨西哥地震,以及4月7日印尼苏门答腊大地震,人们不禁止要问,是不是地球上的地震越来越多了,真有一个世界末日将要降临?在推特上,在微博上,人们在祈祷灾难少一点,平安多一点。

  最新一期《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指出,更多的专家并不认为现在地震越来越频繁,“从我们人类的视角来看,由于我们相对短暂又不完整的记忆,和越来越先进的全球通讯,我听到更多的地震,它们看起来就像是频繁了。但这很可能并不意味着全球的地震有明显增加。”

  我相信这是有道理的,同类信息的短时聚集,必然带来心灵上的震撼,而海量人群的关注会使事情的严重性被放大。但是,我仍然愿意相信地震(灾难)越来越多,这不是科学论证的结果,而是要让我们相信,人类的理性是有限度的,我们并不能主宰一切,就拿地震来说,人类对地震的预测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就是我们的理性局限。唯此,我们才会敬畏一些东西,信仰一些东西不可侵犯。

  现实中,每一次,我们都只是在收拾地震后的残局,我们并没有战胜地震,地震也无意与我们交战,地震已经来过,当我们赶到现场时,它已经拍拍手走了,留下可怖的足迹。

  当我们满怀“战胜”的激情时,我们仍然对绝对理性充满了自信,在自然面前不认为自己“渺小”,我们仍然可能不会节制我们对地球的伤害行为。当然,喊出战胜的口号时,是因为我们并非灾难的亲历者,真正的经历者会说,“大自然的力量太可怕了。”

  无论多么有力的科学论证,足以证明全球地震没有增多,也不能丝毫减少我们对灾难的恐惧,减轻我们失去同胞的痛楚。恰恰相反,当全球地震没有增多,灾难轻而易举地就夺去同胞的生命,更让我们心痛,说明我们在维护生命财产的安全上,空间大有作为。

  玉树地震与汶川地震会很多相似的地方,来自指挥、搜救、通讯、治疗、捐赠诸方面的信息看,这次地震的救援比汶川地震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期望,做得好的地方做得更好,曾经做得不足的现在做得好。让那些被困者获得生的希望,我们应该不惜代价,这其实是告诉所有人,当你处在最糟糕的状态时,社会没有抛弃你,你也将不会抛弃他人。推广而言,让社会生活中所有被困者获得希望,就是给整个社会以希望。

  在这次地震之中,或许又会有生命创造奇迹,如果有,这是件令我们心酸的事。奇迹的荣耀只归属于生命,我们惊叹于生命的伟大,更应该愧疚于我们拉扯生命的手显得那么的软弱无力。我们必须坚信,生命固然有坚强的一面,但生命永远脆弱,并始终将这样的理念铭刻在心,贯彻于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才能构架起生命的防护体。

  思考地震是多了还是少了,世界仍然精彩还是末日来临,作为学术与预测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此外就是口水话,并无多少意义,而且容易给人以幻想,好像地震少了,末日不来,就可以高枕无忧,事实是,这不能减少灾难,而且还会因为幻想导致防备不足而吃苦头。既然我们坚信生命永远脆弱,不如就将自己设置在灾难随时可能袭来的生活中,就像我们预想家里会发生火灾,随时备一个灭火器一样。

  影响我们防灾意识不足的,常常是我们喜欢炫耀自己战胜自然之力,很少像美国人、日本人那样对灾难影片有偏好,而正是对灾难的文化性“提醒”,才可能尽可能做到“灾”无“难”,或有“灾”小“难”。简单地宣扬人力,排斥灾难,心理上给人灾难被降伏,世界重回太平,防灾容易松懈下来。

  如果我们把与灾难相生相伴看成不可避免,防灾减灾将是另外一种景象:防灾意识深入骨髓,灾难来临之前的预防,灾难之中的抢救,灾难之后的重建,任何时刻、任何细节都有一整套强大应对机制。当我们认为灾难就在身边,我们一定会做得比现在好。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