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提纯后的汉语只是一瓶蒸馏水

2010年04月16日 08:20   来源:新华网   邓海建
    针对目前大量英文字母镶嵌汉字之中的现象,中国翻译协会4月14日在北京举行“规范外来语译名创造和谐语言环境”媒体、学者座谈会。专家建议,国家应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汉英混杂现象的蔓延,维护汉语的纯洁性。(4月15日中国新闻网)

    在有些人眼里,汉语就是一罐三鹿奶粉,而洋泾浜的外来词汇都是三聚氰胺,混杂的结果很坏很可怕;而汉语之所以“不纯洁”了,绝不是汉语自身出了问题,而必当归咎于洋文的“渗透”。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先生就提了几个提案,其中之一是建议净化中文里的外来语。

    一直以来,“维护汉语纯洁性”就是一个“很民族”的话题,直到前几天,话题落地:央视已接到有关部门的通知,在以后的转播中必须屏蔽一些外文缩略词,例如“NBA”、“CBA”和“F1”等。

    在闭关锁国的年代,汉语是非常纯洁的,纯洁到少有外来词、外来语、外文缩写。那么,汉语什么时候开始“不纯洁”的呢?显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语言文字互相濡染影响的结果。如果汉语真要“提纯”,就譬如CBA非得说成中国篮球协会,那么,我们的现代社会与自然科学的表达效率估计起码得打折、而相关书籍的厚度起码要翻倍。

    语言文字是为人类沟通与交流服务的,诡异的是,“维护汉语纯洁性”的要求竟然不是群众的意见,而只是少数专家学者的“呼声”。换言之,开放的汉语言让群众觉得省心省力,偏偏是专家学者看不下去,觉得不纯洁不成活。我所搞不懂的:一是说起汉语的魅力,从来刀枪不入天下无敌,外加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为什么这么容易就“不纯洁”了?二是纯洁汉语言究竟是给专家学者看,还是为普罗大众使用?扯着群众的幌子,彷佛我们因为汉语的开放而过不下去了,于是专家学者带着“提纯汉语”的技术拯救地球来了。

    汉语“不纯洁”了,英语也未必很“清纯”。譬如不少英文就是直接从中文音译过去的,功夫、师父、豆腐等;汉式英语以前常当笑话讲,但现在也成了丰富英文词汇的一大来源。我们常据此论证中国文化的软实力——那么,汉语因世界交往而不再“单纯”又有什么奇怪的呢?真正要“纯洁”的,倒是语言文字的规范度,譬如此前有报道说“一张小小的第二代身份证,竟被汉语言专家们挑出了四个值得商榷的语病”,某位专家还说,看到如此错误百出的用语、用词、用字的混乱状况,内心十分苍凉。

    其实,把本国语言文字用好、学好,只要咱们自己的综合国力强大了,还怕意识层面的语言文字不够独立“纯洁”吗?至于提纯汉语,就好比将泉水提炼成蒸馏水,纯属炫技而已。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