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大量英文字母镶嵌汉字之中的现象,中国翻译协会4月14日在北京举行“规范外来语译名创造和谐语言环境”媒体、学者座谈会。专家建议,国家应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汉英混杂现象的蔓延,维护汉语的纯洁性。(4月15日中国新闻网)
在有些人眼里,汉语就是一罐三鹿奶粉,而洋泾浜的外来词汇都是三聚氰胺,混杂的结果很坏很可怕;而汉语之所以“不纯洁”了,绝不是汉语自身出了问题,而必当归咎于洋文的“渗透”。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先生就提了几个提案,其中之一是建议净化中文里的外来语。
一直以来,“维护汉语纯洁性”就是一个“很民族”的话题,直到前几天,话题落地:央视已接到有关部门的通知,在以后的转播中必须屏蔽一些外文缩略词,例如“NBA”、“CBA”和“F1”等。
在闭关锁国的年代,汉语是非常纯洁的,纯洁到少有外来词、外来语、外文缩写。那么,汉语什么时候开始“不纯洁”的呢?显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语言文字互相濡染影响的结果。如果汉语真要“提纯”,就譬如CBA非得说成中国篮球协会,那么,我们的现代社会与自然科学的表达效率估计起码得打折、而相关书籍的厚度起码要翻倍。
语言文字是为人类沟通与交流服务的,诡异的是,“维护汉语纯洁性”的要求竟然不是群众的意见,而只是少数专家学者的“呼声”。换言之,开放的汉语言让群众觉得省心省力,偏偏是专家学者看不下去,觉得不纯洁不成活。我所搞不懂的:一是说起汉语的魅力,从来刀枪不入天下无敌,外加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为什么这么容易就“不纯洁”了?二是纯洁汉语言究竟是给专家学者看,还是为普罗大众使用?扯着群众的幌子,彷佛我们因为汉语的开放而过不下去了,于是专家学者带着“提纯汉语”的技术拯救地球来了。
汉语“不纯洁”了,英语也未必很“清纯”。譬如不少英文就是直接从中文音译过去的,功夫、师父、豆腐等;汉式英语以前常当笑话讲,但现在也成了丰富英文词汇的一大来源。我们常据此论证中国文化的软实力——那么,汉语因世界交往而不再“单纯”又有什么奇怪的呢?真正要“纯洁”的,倒是语言文字的规范度,譬如此前有报道说“一张小小的第二代身份证,竟被汉语言专家们挑出了四个值得商榷的语病”,某位专家还说,看到如此错误百出的用语、用词、用字的混乱状况,内心十分苍凉。
其实,把本国语言文字用好、学好,只要咱们自己的综合国力强大了,还怕意识层面的语言文字不够独立“纯洁”吗?至于提纯汉语,就好比将泉水提炼成蒸馏水,纯属炫技而已。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