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下的悲剧与“纠结式”的家庭教育

2010年04月07日 10:56   来源:红网   魏奇峰
    3月29日下午,小诺教女儿念诗,她读“床前明月光”,但女儿怎么也接不上下一句,她就用力在女儿头上拍几下,反复多次。当天晚上,小诺发现女儿有些不对劲,嘴唇发白、口喘粗气,但家里经济拮据,她就想再观察一下等天亮了再说。可等到天亮,一切都已经晚了。谁也不会想到,这首明白如话、朗朗上口的小诗,却成了一个幼小生命被剥夺的“理由”。(4月6日《钱江晚报》)

    只因儿女对不上“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母亲就“亲手”剥夺了孩子幼小的生命,这是一个悲惨的结局。因为,一个刚牙牙学语的孩子,本不知道“明月”为何物?但却为床前的明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个“望女成凤”的母亲,本来想让自己的女儿记住床前的明月就如同地上的霜一样,可是,最后记住的只有内疚和悲伤。当然,这件事并非是“月亮惹的祸”,而是一种“纠结式”家庭教育酿造的苦果。

    所谓“纠结式”的家庭教育,就是一种承载和夹杂几代人感情的家庭教育,教育者的思想和感情很复杂,内心充满矛盾,并将自己的这些“东西”全部强加在被教育者的身上,一下子让其不堪重负。而被教育者,从开口说话起,不管智商高低,都被教育者给贴上了“出人头地”的标签,画好了成长的轨迹,一旦被教育者不按照轨迹行走,教育者就用“棍棒”和“拳头”给其长记性,让重回轨道。在这当中,教育者一直用暴力,试图将被教育者赶出一个“愚昧”的牢笼。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上一代人,吃了教育的亏,书读的太少,又没有一技之长,在生活的风浪中经常翻船。所以,就将全部的赌注和精力押在了孩子的身上,希望他们将来不要重蹈覆辙,通过读书改变贫穷落后的命运,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和愿望。其实,这是前一代人将自己思想强加于后一代人的表现,由于他们本身没有多少的知识文化。但是,又“恨铁不成钢”,于是,在“严师出高徒”思维模式的驱使下,他们将孩子有出息,变聪明的途径全部寄托在了体罚上。

    这也是“明月”下的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可以说,这种教育是脆弱的,家长可以亲手种植教育孩子的希望,但一不小心就会把希望的幼苗摔的粉碎;这种教育也是可怕的,家长的初衷和愿望是美好的,但教育的过程充满“暴力”和“恐怖”,而孩子是被鞭子一步步的驱赶到了知识的顶峰。有人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不假,因为用“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可以很好的去解释,好的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优点全部传给了孩子。当然,在这种“纠结式”家庭教育下培养出的孩子,会成为第三代家庭教育悲剧发生的缔造者。所以,这种“纠结式”家庭教育不应该被忽视,应该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试图找到解决的突破口,避免更多的悲剧上演。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