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现实意义,传统只能消亡

2010年04月07日 09:22   来源:光明网   方贰

  第三届中国清明文化论坛近日在山西介休绵山风景区举行。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为首的民俗学者们指出,由于民俗渐趋消失,清明节等民俗节日正在退化成普通假日。他呼吁为保护正渐渐消亡的节日内涵,传承节日文化,要靠"全民传承"“从孩子抓起”,来保护节日文化这个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月6日《广州日报》)

  的确,冯先生目光如炬。不止是清明,包括端午、中秋在内的许多传统节日,固有的节日内涵正日益荒芜。但是,保护与弘扬传统的价值与意义何在?难道仅在于维系一成不变的民俗及其旷远生疏的内涵?笔者认为,缺乏现实意义,传统只能消亡。传统,只有在形式与内容上符合现代生活的价值,才能自觉的得到时代的传承与复兴。

  以清明节为例,毋庸置疑,这一民俗节日诚如冯先生所讲,正在退化成普通假日。但问题往往都是存在正反两面的,站在过去的角度来看今天,清明无疑少了许多传统;不过,如果以今天的生活来审视过去,我们更能发现,现代的清明融入了许许多多现代生活的积极因素。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不但在改变清明的形式,也为清明注入了新时代的内涵。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的清明,在形式上正在日趋个性化,不同的家庭,会选择不同的过节方式;与此同时,在内涵上也是大踏步的走向多元化。有人为祭祖,有人为踏青,有人为亲人一聚,也有人为朋友交欢。总之,清明是不同以往了,但却更符合了现代生活的需要。

  其实,任何传统要想得到持续的维系、传承与发展,只有让其经历现实生活的考验;任何对现实生活有益的东西,都会自然而然的得到保留,相反,则势必会被日渐尘封,直至最后消失殆尽。因此,现代生活的文明与进步,现实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才是决定传统,以及外来文化是否会被时代取舍或扬弃的衡量标准。

  不妨再看看与日俱兴的圣诞节。这一洋节日在中国即没有西方社会的普遍宗教意义,也没有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衡量的价值意义。但是,圣诞节为什么能在中国的年轻人生活中显得有声有色呢?道理很简单,圣诞节落到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在改革开放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它的节日形式与物质生活的丰裕成功的产生了互动。换言之,商业文明促成圣诞节走进了新生代国人的生活,与此同时,圣诞节反过来又有力的推动了商业文明的狂澜。两者相得益彰,而且使得新生代国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一种新鲜与精彩的现实趣味。哪怕这一节日徒具虚名,势必也能名正言顺的继续着走向辉煌的明天。谁能断言,圣诞节百年之后不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新传统呢?毕竟,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生活,看到了现实的需要。

  因此,与其为传统丧失固有的民俗而悲鸣,不如为传统因现代生活脱胎换骨而欢呼。现实,是人们在生活中的切身体验与真实感受。可以说,普能民众都是自然的基于现实生活来看待周身事物的。这并不是什么短见或错误,而是真正的理性。因此,当有的传统无法适应现实生活的时候,它便会淡出时代的视线,而有的传统的确能够承载起新的生活内涵,于是乎,也就成了吐故纳新的传承、弘扬与复兴。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