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向网络文学伸出橄榄枝,作家贾平凹认为这很正常,同时也是一种趋势。他举例说,现在有两种职业正在消失,一种是司机,现在开车已经变成了人的基本技能;一种是摄影家,只要有一台小数码相机,大家都可以拍,“以后还要加上作家,通过电脑和网络,任何人写的文字都可以迅速有效地传播,人人都可以当作家。”
“人人都可以当作家”是不是意味着作家要消失?在作家贾平凹看来,这几乎是一种必然。依据就是如开车成为技能,司机就要消失;摄影成为大众习惯,摄影家就要消失那样,但是,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事实上,尽管很多人士都已经学会了摄影,但是,这并没有阻止摄影家的存在,因为摄影家追求的是一种艺术。因此,笔者的观点是“人人都可以当作家”是一种可能性存在,但是,这不可能导致作家的消失,相反,是对作家提出了挑战,对作家的才能和责任的要求大大超过以往。
网络文学的产生,导致作家与读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小,注定了作家将从权威的宝座上跌落,注定了权利将逐渐从写作中退出,也注定了文学写作和诗性语言的贵族特性将趋于瓦解,由书写和印刷媒介建立起来的诗意王国也将面临巨大的危机,紧随其后的是语言的众声喧哗。但是,这不是“作家要消失”的前提条件,而是对真正作家提出的新课题。
并且,即使“作家要消失”,消失也只能是那种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作家”,如所谓的“专业作家”。在我国,对作家身份进行认定和管理的最具有权威性的机构,就是中国作协。在很长的时期里,加入作协或者说被作协接纳,成为文学写作者获得作家身份的重要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做专业作家几乎是所有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业余作家的目标,因为成为专业作家不仅意味着创作水准被承认,也意味着生存有了根本保障,可以一心写作,即使不再写也能享受固定的待遇。
优秀的作家虽然稀缺,但却是生活的必需品。那种真正担当责任和民众期待的作家不可能消失,并且社会对他们的需要程度会越来越高。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逝世,众多外国政要向俄罗斯表示哀悼。俄罗斯总理普京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并敬献鲜花;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中断休假,亲自出席索尔仁尼琴的葬礼。俄罗斯联邦政府发给索尔仁尼琴家人的电报中说:“索尔仁尼琴的著作和生活可作为整个俄罗斯的道德指南。”笔者以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像索尔仁尼琴那样作家的需要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因为他们崇高的人格以及一生维护正义、追求自由的精神永远是人类的楷模。
因此,“作家要消失”是自我臆测,社会仍然需要那种“铁肩担道义”的作家。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