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对大学生“村官”给予了广泛关注。杨秀华代表认为,“特别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录为公务员,继续服务基层”;胡善信代表建议要管好用好大学生“村官”,拓宽三年任期后的就业出路……代表们的这些看法聚集到一点,就是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
2009年4月,中央组织部等12个部门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5条出路。那么,大学生“村官”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笔者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在于相关政策的落实;二是在于大学生“村官”个人的努力,两者缺一不可。
当前,大学生“村官”之所以焦虑个人的出路问题,与一些基层政府、部门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错误理解和落实不到位关系很大。中央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举措。因为,我们党的血脉在人民、根基在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对中国社会有深刻理解的骨干力量;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需要一代又一代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接班人。然而,有些人并没有深刻理解这一战略决策的意义,仅仅把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看作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这种观念的存在,让不少人误认为大学生来到农村任职是就业形势所迫,人为地为大学生的成长设置了障碍。
需要解决的问题还不只如此。当前,有些基层单位把大学生“村官”当“乡官”用,导致管理不到位、使用不到位、定岗不到位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实践表明,大学生“村官”只有真正下到农村一线,才能有所作为。
大学生“村官”个人的努力对于“流得动”也有重要影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在与大学生“村官”座谈时指出:大学生“村官”要“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其实这已经为大学生“村官”如何在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要想今后“流得动”,惟有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得到群众的认可,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曾说:“温室里长不出能够经风雨的花朵,坐在机关大楼里培养不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大学生“村官”要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树立一种不管在何种岗位都需要自身发奋努力的意识,而不是认为自己在农村工作两三年后政府就要解决编制、住房等一系列问题。正如有的大学生“村官”所说:“尤其要克服等靠要思想”。不管什么路,都是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大学生“村官”应克服浮躁情绪和功利主义思想,主动融入农村基层,在艰苦环境中砥砺意志和品格;在虚心向农民群众和农村干部学习的同时,积极思考,对所在村社深入调研,深入了解农村和农民;在服务农民、带领农民致富的实践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在体验农民甘苦、与农民一起摸爬滚打中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做农民群众的知心人。只有这样,也才能为自己的未来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