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7月以来,西南陆续遭遇罕见旱灾,云南尤甚。有媒体报道,上海、重庆等地已经出现大米价格上涨现象。(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1版)
土地龟裂,水库干涸,长江枯水。西南五省的旱情不断加重,其中云南、广西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远也好,近也罢,在揪心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都是旱情多米诺中的一张骨牌。
旱灾对西南地区的影响是看得见的,而对全国经济的传导效应将渐次呈现。比如上海、重庆等地已经出现大米价格上涨现象,近期大中城市茶叶、花卉价格缓慢上涨,甘蔗、天然橡胶等相关板块已经在股市有所反应……
可以预见,西南旱情对农业生产等造成的影响已向上游市场传导,其中,基础性产品因供求而带来的价格异动,会给消费者的生产生活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这还仅是经济层面,就社会层面、生态层面而言,影响与改变尚有待科学论证与评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西南旱灾,我们无法置身其外。
当下而言,无法置身其外的应尽之责是为抗旱救灾贡献绵薄之力,或捐款或捐物,帮助灾民早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但从长远来说,应尽之责有三:一是更为关注生态保护;二是更为关注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成本。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欠发达地区事实上承载了部分高污染、高能耗的弱质产业,这类企业在提供GDP的同时,也改变着当地的环境格局;三是尽快弥合西部农村农田灌溉水利设施建设短板,旱情固然表现为缺水,但如果水利通道完善便捷,则调剂水资源也不至于如眼下般艰难,因此,最好的抗旱工作不只是给水给钱,还应从基础设施上下工夫。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当我们在为旱灾揪心的时候,再一次认识到节约水资源之迫切。这个星期是第23个“中国水周”,然而,干旱、沙尘暴已经并且将继续在水节里“唱主角”。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是水污染严重——除了节水,还得依仗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以确保我们的眼泪不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责任编辑:胡可璐)